娄山关 | 张劲:水是眼波横

      未到罗甸县前,就听到那里“大小井”的名字。


      我暗想,该处定有两眼水井,有珍珠样不断冒起的汩汩泉水,也有人工修造的井壁、井沿和井栏,甚或还有井亭、井碑等等。而且,那大井和小井,就好似大地睁开的两只眼睛。然而,当我真正置身于大小井景区,才知道自己错了。原来,那“井”乃是两股溶洞暗泉的天然出水口。不仅没任何人工建筑设施,而且只有一处井洞如大眼圆睁,水声喧哗,另一处则半睁半闭于水面上下,寂然无声。两处泉眼相距竟有1000米左右,中有迂回穿插的良田美地遮蔽,不仅彼此不能相望,甚至连附近村舍鸡犬之声,怕也是难能相闻了。


       我来访时,已过“大雪”节令,气温较前已明显下降。但因罗甸地处黔南,紧邻广西,素有天然暖室之称,因而我却没有肃杀、萧瑟之感。只见那大小井流出的两道眼波,顾盼相接,气息相通,恰就像一对亲姐妹,沐浴在午后温柔阳光的好脾气中,享受着一派低调的辉煌。


       凡山水者,皆欲交流。何况是这对两地分居的姐妹,更渴望交流。因而它们各自流了一小段路程,各自饱览了远山近树、牛犊牧童,各自绕过了农户人家、稻田谷垛后,在一个叫做三江屯堡的地方汇合,最后融为一体,成了董荡镇沫阳河的一处著名支流——大小井河。三江屯堡是兀立于河中心的一处半岛型的石壁高地。高地临水一侧,由一块块平整的石头砌成,高大的古榕树盘根错节挺立于石壁之间。高地靠农田的一侧较为平坦,环绕的竹树丛中,有后人新建的房宇、亭阁,画廊,整洁而又雅致。此处原是明朝驻军屯田戍守之地,附近有一块刻有“总州安山碑记”的石碑,落款为“万历三年正月初四日吉造”。从碑文得知,该地原属广西右江道泗州城罗斛哨管辖,距今已有440多年历史了。碑前翘首而望,与古囤堡遥遥对峙的还有大井村旁百余尺的绝壁孤峰。孤峰如剑,倚天高插,河水似琴,绕堡东流。虽然石堡挽留不住流水,流水更挽留不住故事,但剑胆仍在,琴心仍在,剑胆琴心为这对姐妹泉的汇聚交流。


       我的寻访足迹,开头是从北岸步行而下,与成簇成排的凤尾竹目遇神接。竹以外,还看到高高低低的榕、柳、芭蕉,灌木、草丛。它们有的抱团生长,有的独立门户度日,引得鸟儿们常在此间高谈阔论,或叽叽喳喳地派对嬉戏。竹们、树们,又都太爱这水了。因为爱,以至把自己也站成了岸。岁岁年年,它们相向而绿,都让各自的影子争向河心扑去,相拥相握,相叠相加;再挽起些云影天光,朝雾夕岚,便合力撑起了这一方水土,一河烟波。


       绕行一圈后,我乘竹筏溯流而上,又从南岸返回。竹筏就是用本地的竹子绑扎成的,牢固,安全,清澈的河水被它犁起了粼粼细浪。那细碎的浪花不时涌上筏面轻吻双足,让人重温了一种久违了的新鲜、愜意的体验。有三四个钓鱼者坐在河畔冬钓,钓竿起落处,河面时开时阖,波光时明时暗,鱼没钓起多少,浮金耀银的日影倒被捣碎了许多。


      撑筏的布依汉子一边舞动竹篙,一边提醒乘客欣赏岸边的景色。他说,这些年大家的日子富裕些了,来这里游览的人多了,人们也更注重生态环保了。岸边那些重峦叠嶂中,有好些个溶洞、天坑、峰林可去看看。他还熟练地介绍起了月亮洞、响水洞、天德洞、狮子洞等溶洞名称,又介绍了芭蕉洞天坑、中厂天坑、打黛河天坑等天坑名称。并说1986年法国洞穴科考队的专家来此考察,曾称赞这里是“东方洞穴博物馆”,认为它比法国南部的伏克留兹泉还奇特美丽。布依汉子介绍的每一处洞、坑都令人神往。每一处都让人生出关于豪气干云和柔情似水的联想。


      最后,我在河水中段的石墩桥畔舍筏登岸。桥畔也有石碑一块,记述着该项民间善举。石墩桥共99条青石跳墩,系清道光七年,客籍邹姓人家和该地乡民集资所建。桥像一串延长的省略号,有墩处走人,无墩处走水。最后,人和水都没省略掉,而南岸北岸,却就这样被断断续续、实实虚虚的针线缝缀在河流两侧了。


     桥边,有位布依大嫂在洗衣服,宁静的河水荡起了层层涟漪。此时又见一对年轻情侣从对岸走来。那光溜溜的桥墩只能容一人通过,既窄且滑,男的既要背负行李,又要牵手照顾女的,虽然颇有“执子之手,与子同行”的气度,但毕竟很不方便,快到岸时,还差点跌了一跤。洗衣大嫂显然是看出了二位的窘态,于是站起身来,赶忙迎上前去施以援手。他们三双眼睛,你看我,我看你,都蓄满了盈盈笑意。


      我不由想起了宋人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的句子: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好个水横眼波,好个山聚眉峰。这黔南风物虽不是浙东光景,但大小井的山山水水和人,也真目。




微美编:赵相康

编    审:黄    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