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七张面孔,帮你看清大明王朝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
撰文/王淼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一张属于开国皇帝朱元璋,一张属于篡位者朱棣,一张属于清官海瑞,一张属于太监魏忠贤,一张属于起义领袖张献忠,一张属于叛逆者吴三桂,一张属于民族英雄郑成功。这七个人,从时间上看,贯穿了明朝二百多年的历史;从历史作用上看,他们的身份不同、角色各异,但对大明王朝的命运却均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朱元璋
先说朱元璋。这人原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他曾经长期在世俗社会中摸爬滚打,浑身上下无不浸染着草根文化的基因。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元末的社会动荡,竟然将一个微末般的小人物送上了时代的浪尖,朱元璋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甚至一不小心当上了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本来是沿途打劫,没想到弄假成真了。”连朱元璋本人都有点始料未及。但人虽然做了皇帝,骨子里却仍然是农民;人的身份可以改变,但那种克勤克俭、谨小慎微的小农习性却是渗入骨髓,并不会随着身份的改变而改变。很不幸,大明王朝就掌握在这个底层农民的手中,朱元璋的素质决定帝国的素质,在朱元璋手里,皇权最终完成了它的无限扩张,从而定型为一种宗法专制的固定模式,中国传统文化中原本少得可怜的民主资源,至此被涤荡殆尽。
朱棣
,那么,朱棣则将专制统治的厚黑手段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个极善于将自己伪装成为正义化身的篡位者,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狡黠与霸气,他一方面是杀人不眨眼的冷血动物,另一方面又常常把自己装扮成为一位仁政爱民的忠厚帝王,他把人分为可利用与不可利用两种,对他们又拉又打,极尽阳奉阴违、软硬兼施之能事。正是在朱棣君临天下的永乐年间,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一次是非颠倒、价值破碎、实用主义甚嚣尘上的转折过程,这个转折由量变转化为质变,到中、晚明时期终成鱼烂之势。而太监魏忠贤所导演的荒唐闹剧,则成为其间最为直接的表现,像那个草民皇帝朱元璋一样,这个身心均曾遭受重创的太监,也经历过一次脱胎换骨的过程,正是为了弥补自己平生的缺憾,魏忠贤弄权、敛财、,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士风的败坏则反映了整个民族素质的进一步恶化,而文人的不顾廉耻,至魏忠贤时期亦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魏忠贤
当然,即使是一片烂污的时代,也未必不会出现个别清官,虽然官僚阶层并不欢迎这样的个例,,就像海瑞,他固然是官员中的异类,但在普遍贪腐的文化背景下,海瑞的作为由不合时宜变成了滑稽可笑。皇帝所谓:“虽当局任事恐非所长,而用之以镇雅俗,励颓风,未为无补。”其实正说出了海瑞的作用,当然也说出了所有清官用以点缀升平的实质。大明王朝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贪腐,正常;清廉,不正常,在这样的社会中,即使出个别如海瑞一样的清官,自不足以挽回整个帝国的颓势;即使出个别如郑成功一样的民族英雄,也同样不足以挽回帝国的颓势。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大明王朝走向穷途末路,其实正是历史规律的必然结果。
海瑞
在张宏杰笔下的七张面孔中,我个人以为,写得最精彩的,是吴三桂;写得最深刻的,是张献忠。荒谬的时代必然造就荒谬的个人命运,这原本就是由不得个人选择的事情,吴三桂处身于僵硬的道德要求与普遍的道德沦丧、一个冰炭相激的两极缝隙之间,是做忠臣孝子以生命代价换取身后的虚名?还是做贰臣享尽一生的荣华富贵?吴三桂面临的选择之艰难,实在超出了常人想象,他之所以甘冒天下之大不韪,最终选择了做“民族罪人”,可见还是形势比人强。当然,做“民族罪人”也是一条不归路,既然走上去,就要一条道走到黑,吴三桂既然做不成天使,就只有狠狠心去做魔鬼;他既然放弃了所有的道德原则,人性的丧失就只是一个早晚的问题,而他之所以一再选择背叛,自然不是无因之果。
吴三桂
如果把吴三桂的一生看作一个人性蜕变的过程,张献忠的所作所为,则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文化上的劣根性,这个最近几十年来一直被主流媒体定位为杰出农民英雄的起义领袖,其实质是一个嗜杀成性的刽子手。,虽然身为起义领袖,张献忠的确有足够的理由对这个世界充满敌意,但是,当失去理智的暴力成为一种自我解放的手段,暴力本身也常常异化成为一种人生乐趣。张献忠手中固然握住了自我解放的利器,但他本人却并不会由“‘愚昧狭隘’的中国农民瞬间化蛹为蝶成为‘革命战士’”——他,他们,所拥有的依然是一种残缺的人性,而残缺的人性也必然会导致变态的行为,历史就是用这种杀人如麻的残酷方式,以及对个体生命的极度冷漠,完成了他们的心理舒张,他们的个人命运则在宗法制度换汤不换药的改朝换代之中,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轮回。
张献忠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张宏杰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定价:28元。
(原创文章,隔日推送。请长按、识别二维码立即关注,或搜索关注huiyuanwangmiao,读书这么好的事情。文中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告知,当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