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进入秩序敏感期,家长应理性对待,帮助他们建立优势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个性越来越强,自我意识也越加明显。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们明显感到了些许压力。

尤其是孩子两岁之后,通常会有一段时间会出现强迫症的现象,对任何事情必须按照自己内心既定的顺序来做,一旦违反了这样的顺序,孩子便会出现吵闹爱发脾气的现象,而这种现象也被俗称为秩序敏感期。

进入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对于周围一切的事物都会有既定的想法,而且希望按照自己的秩序来进行,如果前后或者左右的顺序被颠倒,那么对于孩子来说可能会感到非常地难受。

秩序敏感期是每个孩子必经的阶段,家长们不必过于紧张,孩子对于任何事情必须按照自己的顺序来排列,是看起来似乎是一种强迫症,但事实上只是孩子在这段期间的一种心理状态而已。

在2~4岁孩子身上秩序敏感期往往会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有一种强迫的感觉。孩子对于周围的事物都会产生敏感,而且也会尽力地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调整心目中的秩序。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只要留意观察,就能发现孩子的某些不同表现。

进入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在情绪方面往往不能控制得较好,因为周围的事物或者内心的秩序被打破,孩子就会出现哭闹的行为,有时候还会易怒、发脾气、摔东西等等。

孩子之所以情绪波动如此大,一方面是违背了自己内心既定的秩序,另外一方面也希望引起家长的关注,让家长认同他们的做法。

孩子在两岁的时候对自我已经有了感觉,而且对于自己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对于家长们的安排,孩子们也会表现出抗拒的现象。

孩子既充满好奇心,又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尝试,还想得到父母的认可,几种矛盾的心理交织在一起。孩子有时会变得不讲道理,即使家长安排好的事情,孩子也会将其打破。

孩子在秩序敏感期间,令自己也令家长感到十分头痛的一件事,就是会出现强迫症的行为。比方说在穿衣服方面必须按照孩子的顺序来穿着,先穿裤子或者先穿衣服,孩子的脑海里已经形成了既定的秩序。

如果家长无意间地打破孩子,孩子会将其行为完全推翻,从头再来。在家长看来,先穿衣服或者先穿裤子,达到的是同等效果,但是在孩子看来却是完全不一样的事情。在这种行为面前,家长也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

所以在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大脑也开始逐渐发育,思维变得越来越活跃,脑海中也会出现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

在秩序敏感期,孩子总会对于周边的事物产生各种各样的秩序感。无论是排列的顺序还是事情发生的经过,他们会以自己的思维模式来想象。在能力范围内的孩子还会将其付诸实践。

秩序敏感期看起来是孩子的一种心态变化,但实则家长只要将其合理地引导,会让孩子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会对孩子的生活学习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孩子在小的时候,大部分的安全感和信任感都是来自父母的,因为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只要给予更多的陪伴和交流,相信孩子就能够感到十分地安全。

但是孩子终归是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思想思维一旦形成之后,安全感往往也需要通过别的方式去获取。在秩序敏感期,如果孩子能够很好地度过,心理得到一定的满足,孩子便会感到安全。

与此相反,如果孩子在秩序敏感期经常受到各种各样的干扰。那么对于他们的安全感则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孩子在秩序敏感期内,家长可以帮助其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比方说每天早上几点起床,每天晚上几点睡觉,回到家之后先洗手再饮食等等这些习惯一旦养成之后,孩子便会受益终生。

在了解了孩子秩序敏感期的具体表现以及所带来的益处,作为家长又应该如何积极地去应对孩子的变化。

当孩子进入了秩序敏感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已经较为明显,对于很多事情也有了自己的看法,所以作为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可能有些孩子的想法是相对来说比较幼稚的,甚至是可笑的,但即使如此家长也应该给予默默地支持。

也只有在尊重的前提下,孩子才愿意将内心的真实想法和父母进行沟通,与此同时父母也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合适的引导。

既然孩子对于外在的事物有秩序的要求,家长完全可以给孩子尽量营造一个秩序感较强的环境。一方面能够减少孩子对于秩序所产生的不满情绪,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给予孩子更多的安全感。

让孩子有了安心的感觉,对于父母的要求,他们也会欣然地接受。而且父母还可以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孩子在进入秩序敏感期的这段期间内,情绪波动相对会比较大。作为家长应该学会如何与孩子共情,理解孩子的想法与行为。

不应该给予直接地否定或者错误地纠正,这会使孩子的心态变得越来越糟糕。在秩序敏感期这个过程中,家长只要做好充分地引导工作,孩子便能顺利地度过这个阶段,与此同时还能发挥秩序感给孩子带来的各种益处,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