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对孩子最大的影响是熏陶,不是说教

今天在地铁出站口,离着老远,就听到了一尖锐的女声,走近一看,是一位妈妈在吼自己的儿子,我没有停下来听这位母亲说什么,却注意到那个孩子脸上的茫然和害怕。

这也让小树突然想到了诸如以下的日常对话:

“我和你说了多少次了,你这孩子怎么就不听呢?!”

“你快着点,每次都磨磨蹭蹭的!”

“等你到我这个年龄就知道了……”

这些话是不是耳熟能详?不是作为孩子的时候、从父母的口中听到过,就是作为父母、对孩子曾经说过。现在单独拎出来看,是不是有一种扑面而来的窒息感呢?

我们可以把以上这些通通视为失败的沟通,也是人们都抗拒和讨厌的——说教。

说教是最容易被抵触、最低效的教育方法

提起说教,有两个方面会让人反感:一是态度,说教者会采取一种不友好、很生硬的语气;二是内容,说教者会在被说教者显然懂得某个道理时,不停地诉说。

导致的后果就是被说教者会产生自卑或者叛逆的心理:一种是“我什么都做不好,我很没用”,另一种是“你越说什么,我越不做什么,还反着干”。作为父母,明明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却不领情,甚至还觉得父母管得多,限制了自己。

被誉为“总是能够捕获孩子心声”的绘本界顶流吉竹伸介的书就是如此。在他已经出版的众多绘本中,《我真的有意见》和《我真的有理由》就是两本把“不说教”发挥到极致的存在。在书中,不论是爸爸还是妈妈,都用一种不急不躁、不吼不嚷、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孩子平等对话。

在书中,儿子给出不得不挖鼻孔的理由是:“我鼻子里有一个开关,只要不停地摁这个开关,大脑就会发射开心电波,这种电波能让大家变开心。”

在听到了儿子的这个理由之后,这位妈妈没有反驳儿子的天马行空,而是平静地对儿子说:“那妈妈现在已经非常开心了,请别再发射电波了,好吗?”

还有,儿子喜欢咬手指,解释说:“把手指甲含在嘴里,会发出一种大人听不见的声音,这种声音能赶走吃垃圾的乌鸦。”妈妈这时候对孩子说:“是吗……这个时间已经没有乌鸦了,你就不用再发出声音了吧?”

心平气和地指出孩子的毛病,并且顺着孩子的思路回复孩子,孩子觉得受到了尊重和理解,想必也会心服口服地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吧,就像图中的这个儿子一样,都会以“知道了”来回应。

在《我真的有意见》中,爸爸对女儿的回答却让人忍俊不禁。小孩子早睡是因为“圣诞老人派调查员来看你是不是个早睡的乖小孩,是的话就会送你圣诞礼物”;小孩子睡前不能吃甜点是因为“睡前忍着不吃,晚上就能梦到超大号的甜点”……可可爱爱的解释让孩子易于接受。

把道理融入故事是儿童读物的家常便饭。如何把道理悄无声息地与故事结合在一起,既不生硬又符合故事发展逻辑,这是一个很有技巧的活计,需要著绘者的功力和巧思。

《我不!我不!》系列绘本针对的是2岁叛逆期的孩子,作者濑名惠子可以说是“化道理于无形”了。

在分册《哇~哇~哇》中,孩子们哭闹着不想上幼儿园,哭着哭着,眼泪流成了河,小朋友们变成鱼。

最后的结果就很显而易见,孩子用可怜巴巴的表情对妈妈说:“妈妈一定会拿着水桶和网,把我救上来吧?”作者把孩子不喜欢上的幼儿园比成河,孩子比成鱼,妈妈来接孩子比成用网和水桶把孩子捞上来。

这一系列的比喻非常妙,对于父母来说的难题就这样轻松地被化解了,即使再排斥幼儿园的小孩子,也会在这个充满想象力的、好似游戏的感觉中止住哭声,心甘情愿地去上幼儿园。

绘本大师五味太郎的作品素来就有“不说教”之称,常常把绘本设计成游戏,主题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且风趣幽默,孩子特别易于接受,《爸爸去哪儿了?》就是用游戏教孩子安全知识的典范。

外出和家长走散了是很多父母会遇到的事情,虽然会反反复复地和孩子强调,孩子却很难理解。在这本书中,他用切页的手法,巧妙地让孩子玩了一个“找爸爸”的游戏,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根据不同的线索不断地找啊找,模拟了和家长走散的真实场景,既新奇又趣味,有些孩子可能还会有点着急“为什么还是找不到爸爸啊”。

这就潜移默化地告诉了孩子,出门在外要紧跟家长;就算失散了,也不要心慌,在原地等待家长找到自己。

无论是讲故事,还是做游戏,或者别的方式也好,只要能在保持亲子关系亲密、和谐的情况下,让孩子了解到这个社会的一些道理,那么就都是好方法。

借可爱的小动物“引而不教”

用动物作为主角是儿童作品最常见的手法。也许是因为动物被拟人化之后,变得可可爱爱、和蔼可亲,小孩子更容易接受,也许是因为与人相比,创作动物的限制更少,可以表达的东西更多。

然而也有一些绘本并没有把小动物比喻成人类,而是实实在在地把最真实的生活场景放在了绘本中,就像凯迪克大奖得主大卫·香农的新作《好孩子弗格斯》一样。

这个“好孩子”是一只叫弗格斯的西高地白梗犬,它平时可调皮捣蛋了:一大早就会把熟睡的主人吵醒,会追逐猫咪和摩托车,会打碎花盆,会把自己浑身弄得脏兮兮的,只要出了门就不想回家……这些是所有小狗的日常行为,让“捡屎官”头疼不已、无可奈何的同时,心也都萌化了。

仔细一琢磨,小孩子不也是如此吗?弗格斯就像是一个披着皮毛的小小孩,它做的事情正是小孩子会干的事情,爱出门玩,不爱洗澡,爱挑食……家长们也是一边恼怒,一边无奈,一边觉得可爱。

打碎花盆还一脸无辜的弗格斯,让人甚觉可爱。

在这本书中,大卫并没有把狗狗拟人化、让狗狗做出超出它本身能力行为的事情,但是狗狗与小孩子的身影和行为就这样自然而然地重合了,不禁让人大呼作者设计得高超和奇妙。

同样地,入选日本第一绘本月刊“儿童之友”的《小猫》也是如此。

全书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一只小猫的现实日常:小猫在房间中,小猫跑到院子中玩了,小猫逃到马路上了,小猫遇到了大狼狗,小猫爬上了树……没有一点超出小猫的动作范围,可是小猫的所有行为让小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带入了自己:上马路要注意车辆,遇到坏人要用力所能及的方法保护自己,碰到危险要寻求大人的帮助等等。

《好孩子弗格斯》和《小猫》都生动且自然,情境写实又细节满满,看这类绘本完全属于不说教,却引导孩子心甘情愿地接受的教育类型。孩子会和书中的小动物共情,设身处地体会书中小狗小猫的处境,然后联想到自己,育儿教育就在这种情况下顺利地完成了。

其实,不说教的教育方法有很多,找到适合自家孩子的最重要。与孩子一起做游戏、读绘本都是很好的方法,相信只要孩子对父母有了信任感和安全感,那么他们就会乐于听取父母的建议,很多令人头疼的教育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