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依恋类型的实验

2.让妈妈离开孩子两到三分钟的时间,换一个陌生人和孩子相处;

实验人员在门外观察到不同类型婴儿的反应:

第一、安全型依恋人格的婴儿:当妈妈离开房间时会表现出不安,妈妈返回后时婴儿马上感到开心,而且很快从不安中平静下来,继续玩游戏。这是安全型依恋人格的表现,安全感被建立得很好。

第二、回避型依恋人格的婴儿:当妈妈离开房间时毫无反应,妈妈在身边或不在身边没有太大区别。妈妈不在房间时,婴儿待在角落里对游戏室的环境毫不关心,当妈妈返回房间后,婴儿表现出对妈妈的回避行为,甚至无视妈妈。他离开、逃避妈妈,不觉得跟妈妈亲近。

第三、抵抗型依恋人格的婴儿:在妈妈离开房间后,对房间内新奇的游戏环境丝毫不感兴趣,甚至表现出极大的愤怒、沮丧与不安。当妈妈回来时,婴儿则表现出十分矛盾的行为:一方面对妈妈发火、胡搅蛮缠、抵抗接触,另一方面却又寻求接触。

类似平常的情况:小孩子一边哭一边喊,一边打他的妈妈,但又要妈妈抱。他一方面愤怒,一方面又害怕妈妈不抱他。

因为孩子在与妈妈的交往过程中,没有得到始终如一的、充分的关爱,这就使得这类孩子形成了‘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和照顾时有时无,内心不安,无法完全相信他人’的固定认知,从而建立了‘与他人的关系时好时坏,不稳定、不可信’的矛盾型关系模式。”

第四、混乱型依恋的婴儿:表现出肩膀低垂、手放在颈后、头部深深低垂等激烈的行为反应,显示出在陌生环境下的紧张与巨大压力。

所以有两种大的依恋模式,一种是安全型的,一种是焦虑型的。

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偶然发生的,每一件事的发生必有其原因,因果定律是宇宙运行的基本定律。

有时会有家长在和我沟通过程中,诉说自己的委屈,说自己一直对孩子很好,很少打骂孩子,也没逼孩子考好成绩, 为什么孩子会抑郁呢?

我用非专业人士的视角帮助家长一起复盘、分析,经常会启发到家长,家长最后会主动找出过往以爱的名义伤害到孩子的行为。

总而言之,家长对孩子的爱,验收方一定是孩子,而不是家长。

在学习成长改变之前,对那些养育孩子过程中,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的坑,我是视而不见的,甚至认为本该如此。把伤害当严格要求,把打压当挫折教育,把偏执当坚持原则。错得如此理直气壮,如此熟而生巧。

弱势的孩子只能“无比委屈又无从争辩”,不断压抑自己、否定自己,合理化来自父母的伤害。直到再也无法承受,终至崩溃。

学习成长改变的目的,绝对不是为了对自己秋后算账,让自己自责、愧疚。而是通过对自己和孩子成长过程的复盘,去发现、看见、接纳那些经年的创伤,再慢慢疗愈。因为理解,所以慈悲。慈悲,包括对孩子,对自己。

通过学习,可以更快地结束反复问“为什么?”结束愤怒、委屈、不接纳的低能量阶段。更快速地进入“做什么?”的有效行动阶段,直面困境,积极应对,从而引领孩子走出心魔、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