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真的建议高铁出个带孩子车厢#话题冲上微博热搜第一名,引起一众网友的支持声音。
8月14日,北京一高铁上,小孩因吵闹声音大,被乘客劝说制止,随后遭孩子家长回怼:“我的孩子我管不好,我控制不了他!3岁的小孩听不懂道理。”同行人员附和道:“嫌吵你们坐高级的。”8月18日,河北廊坊一女子上传视频称自己在乘坐高铁时,全程被身旁小孩的游戏打闹干扰,引起网友强烈共鸣。
每个“熊孩子”的背后,都站着个“熊家长”——这是我们对“熊孩子”大闹公共场所的终极评语。
都有过坐火车的经历,也大概都经历过同车厢“熊孩子”的体验。不少家长要么文过饰非,要么遮掩回避。一句“还是孩子”,自动放弃了纠错的机会。不过,孩子是小,父母又不是巨婴,凭什么连基本教化责任都一键删除了去?说得不客气一点:你们的家的“熊孩子”,凭什么要全社会来惯着哄着?
道理很简单:教养也好、德行也罢,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有人说,捋直“熊孩子”的歪脖,就要打得大快人心。这话当然太过暴戾。不过,中国也有句老话,“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法国教育家卢梭也有个类似的说法,“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所谓教养,恐怕是指“教育在养育之前”。家庭教育,责无旁贷。
只是,眼下有个倾向,似乎也值得商榷:一旦遇到“熊孩子”,立马申诉加曝光,观众纷纷以受害者身份代入,一片喊打喊杀之声。较为温和的声音,也要提出“设立带孩子车厢”的建议来。这里有两个前提可能被忽略了:第一,“熊孩子”的行为确实够“熊”的,对于未成年人的负面形象,不打码不处理,直接反手就扭送到互联网上晾晒,在接受网络“教育”的同时,毫无疑问得也在接受着网络暴力。如此操作,合适吗?别忘了,互联网是有记忆的。将来的某一天,改邪归正的“熊孩子”,如何审视挂在网络上的这些暴戾的声音呢?
第二,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能在自家人眼里,“熊孩子”只是调皮的天性。换句话说,在单维度传播的“熊孩子事件”里,我们似乎忘记了基本的谦和与包容。辜鸿铭先生曾在《中国人的精神》书中写道,“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淳朴(DEEP, BROAD, SIMPLE)。”这种性格特征,外化为最色彩斑斓的生存哲学,就是含蓄与宽厚。我们当然反对无原则的宽宥,但是,在面对不谙世事的孩子的时候,基本前提式的宽容似乎也不应该丢。动辄暴脾气上来、动辄火气“升八度”,终究不是最佳的说理姿态。
一个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标志之一,就是法纪之上、基于同情同理心的“宽容指数”。2017年中国社会状况调查数据显示,社会宽容度总体变化趋势呈现为越年轻的代际群体宽容度越高。五年过去,公共场域的宽容度究竟是升高还是降低,似乎还需要基本面上更精准的判断。但就高铁“熊孩子事件”来看,我们的宽容度,似乎过于严苛而淡漠。正如亦有网友反问的:谁小时候又不曾是别人口中的“熊孩子”呢——只不过,好在彼时没有手机、没有键盘侠云集的网上舆论场。
孩子太“熊”,当然要教育。我们在面对“熊孩子”的时候,除了曝光与批判,其实还有更好的选择:比如提醒与引导,比如宽容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