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1期>【检护“未来”】第八期-关于习惯养成的三个建议

家长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家庭教育分享的第八讲:

“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类似这样的话很多,此处引用,就是想强调好习惯及其养成的重要性。

习惯不是天生的,养成了也可以改(如同你的名字一样),但都不容易;

习惯一旦养成,几乎就是在自动工作(专业的说法就是几乎不用意识控制),而且突然打破某种习惯还可能会出现各种不适。

想象一下:你有边吃饭边看手机的习惯,只要开吃你就手机不离手,如果现在因为某种原因不能边吃饭边看手机,是不是马上会觉得不自在、少点啥、甚至烦躁?嗯,这就是习惯的力量。

关于好习惯的养成(或不良习惯的改正)问题,有三点建议:

生命早期,习惯通常始于无意识的模仿行为,比如某日妈妈下班回家,宝宝站在门前给妈妈准备好拖鞋。他为什么会这么做?模仿。(这又回到了之前反复强调的话题:家庭氛围与榜样的作用。再次提醒,不再赘述。)

宝宝拿拖鞋的行为是有意识的吗?第一次,通常是无意识的。如果妈妈或家人此时狠狠地表扬他,“宝宝真棒!”再给一个大大的拥抱或物质奖励,几次三番,那宝宝就可能记住:递拖鞋等于妈妈高兴和得到奖励。

于是为了让妈妈高兴或者得到奖励,接下来,他就会早早地站在门口,等着妈妈进门,然后递上拖鞋。有时候即使正玩得高兴,也可能自己突然站起来,跑到门口重复同样的动作。久而久之,给妈妈递拖鞋的习惯就养成了。

这个习惯养成的关键点在于妈妈及时发现并予以奖励(肯定)。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如宝宝第一次自己穿衣服、安静地坐在那里读书、收拾玩具等等,如果都被您恰巧看见并及时奖励(肯定),周而复始,最终都可能变成习惯。哪怕没有成为习惯,但家人的奖励(肯定)至少会让他明白什么是好的行为,什么样的行为会得到家人的赞许。将来有一天遇到同样的场景,他就知道怎么做,而且是不假思索地重复。

不信,回忆一下我们自己的一些习惯,尤其是生活习惯,是否是父母的翻版?小时候,我们不见得认可甚至反感他们的说法、做法,心里也许曾默默发誓:绝不像父母那样做。有意思的是,我们最终养成了与他们如出一辙的习惯。

拿我自己的实例来说,结婚后,每次出门,无论远近,到达目的地总是第一时间跟爱人报个平安。我为什么会这么做?因为从小到大,父母常对我们这么做,同时也要求我们必须这么做。刚开始我这么做的时候,爱人不太理解,因为他们家没有这个习惯。我呢,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如今25年过去了,他也养成了报平安的习惯。我对姑娘有一个口头禅:你是好小孩。姑娘曾经问过我,为什么总说“你是好小孩”这句话,我仔细想想,原来那是我母亲的口头禅。

所以,宝爸宝妈们,请放下手机,把目光转向宝宝们(同样适用爱人),他们一旦出现您觉得好的行为,请务必不要吝啬您的赞美之词。刚开始可能效果不明显,甚至还会怀疑你是否目的不纯?这时候,你不要气馁,也不要辩解。请继续做下去,让事实说话。结果你懂滴。

有的宝宝可能很少主动出现父母希望的行为,那怎么办?没关系,那咱们就主动出击,这时候就要记住第二点:目标不要太大、太多。也就是说,一个阶段就培养一个习惯。

您希望孩子有哪些好的习惯,自己可以按照重要性、难易程度列一个表,然后从最简单的开始,一个一个培养(养成)。为什么要一个习惯一个习惯的培养(养成)?原因有二:

其一,培养(养成)习惯是被约束或自我约束的过程,这不符合人想自由自在的天性,会让人不舒服、不爽。所以,一下子要求太多,特别容易产生逆反,破罐子破摔。比如,我们劝家人为了治疗疾病,要改变饮食习惯就得一点一点来。如果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让吃,他索性就不管了,该怎么样还怎么样。为啥?难道他不怕疾病的痛苦吗?不是。是因为一下子全改,太难了!吃不仅仅是生理需要,还能给人带来快乐。快乐都没了,还有啥意思。至少得留一个。所以,要一个一个来,慢慢改变。比如先控盐,再控油,......。(此处插一句话:宝妈、宝爸唠叨个没完,让人烦、适得其反也是一个理。每次唠叨就是把所有毛病说一遍,记不住,也受不了。所以,非要说服孩子,也要一个阶段聚焦一个问题。)

其二,一个习惯一旦养成,就是对过往坚持的极大奖赏并会增加下一个习惯养成的信心。哇偶,原来我可以的。

如何操作,举例说明。如果您就想培养孩子好的坐姿习惯(其他习惯如收拾玩具、刷碗等也可以,总之,从容易养成的习惯开始。),那么,接下来至少两个月内(有研究表明一个新习惯养成至少需要66天。)您就只重点关注他的坐姿。其余行为、习惯暂且别管。(除非某个习惯会要命,那必须及时干预。)

每次遇到有坐姿的场景,您就使用事先跟孩子商量好的方式(语言、眼神、手势等)去提醒他的坐姿,只要孩子做得好,就给予肯定,语言与非语言的方式都可以。在公共场合,我一般会使用竖大拇指(比心也行)并配合点头、微笑的方式进行鼓励。这样容易操作,还符合流行趋势。在家里,就是语言夸奖。咱孩子喜欢什么样的方式就用什么方式,也可以有物质的奖励,也可以是孩子最喜欢的。当然,总体趋势是物质奖励越来越少,精神肯定越来越多。毕竟习惯已经养成了嘛,不需要奖励;再者,好习惯给自己带来的福利是最好的奖励。

如果孩子没做好,也别急眼。这是正常的现象。身上的肉不是一天长出来的,习惯的养成也同样需要时间。在此提醒:务必注意您的语气哈,尤其遇到他人在场的情况下,首先考虑的应是孩子的面子(自尊)而不是习惯养成问题。但也要防止孩子抓住你的弱点,如人前因为面子不好意思管或随心情时而管时而不管的现象。

人前如果孩子坐姿不好,也不要发作(我的做法是用眼神暗示,如果没有效果就暂时不管)。因为,孩子可能忘了,也可能有点累、有点烦。此时发作了,孩子不见得听话,也不会服气,还容易让身边的人难堪。那怎么办呢?回家后,就这个事,先问问孩子当时怎么了?无论孩子说啥,都要倾听。孩子说完,您一定耐心地告诉他,好习惯就是规矩,规矩一般情况下不能破。如果就是累了、烦了,可以表达出来,然后一起商量是否还有其他的方式可以缓解累、烦的问题?这样就引出情绪调节的话题,一举两得。

孩子(成年人也一样)在累、烦等身心疲惫、情绪低落的时候,最需要的是共情,通俗地讲就是体谅、理解。咱们成年人累的时候还可以跟人发发牢骚、发个朋友圈吐个槽。孩子怎么办?他只能跟父母宣泄。如果连父母都不让孩子宣泄,他就可能找其他物件撒气,还可能选择更极端的方式发泄,那样更不好。

所以,我们一定要允许、鼓励孩子表达、宣泄情绪,这个可以有、而且必须有。但同时要告诉孩子,无论怎么表达、宣泄都尽量(或者说不应该)不妨碍别人,这个是底线。

除了共情,孩子还需要支持。有的家长说了,我笨嘴拙舌的,不会说好听的话,那就用抱抱孩子等身体接触的方式去安慰、鼓励,也可以给孩子写信。(此处还得插一段话:不要老拿“我不会”当借口,您经常这样说,孩子也会这样跟着你学“我不会”。“我都老了,学不会。你年轻,你学的快。”这样的话也不要说,老,这个原因没有说服力,还容易让孩子觉得您在找借口。学习与年纪无关,想学啥时候都不晚。)

我经常跟姑娘说的一句话就是: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我们都在你身后。有困难,我们一起扛。对了,这句话好像也是我妈妈小时候经常说的。

这就涉及习惯养成的第三个建议:坚持,和孩子一起坚持。

有时候,不是孩子不坚持,而是我们先放弃。孩子的习惯养成(教育也如此)如同博弈,就是在与孩子(自由自在)的天性在斗争,第一次胜出固然最好了,这就是首因效应的作用(可以找本心理学书看看,啥叫首因效应)。但第一次输了(孩子不听话、天性释放了)也别气馁,只要您坚持正确的,第二次、第三次、.......,孩子最终会妥协的。我记得姑娘小时候有一次在家里提出一个不合理要求,我没答应,她就一个劲地坐在地上哭。(那时候太小,也不会表达。要是会表达,估计就不用哭的方式了。哭,多累啊。不信您试试一直哭。

既然是不合理的要求,那就不能答应,也不要讲道理,因为哭成那样,不可能听进去。怎么办呢?我拿出一个小板凳,坐在旁边看她哭。此时,我的心情也不好,毕竟听孩子哭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但必须忍住,因为养成好习惯、改掉坏毛病才是重点。刚开始,她哭的很凶,因为目的没达到,愤怒地哭;因为妈妈坐在旁边看,生气而哭。哭了一会,她就不那么用力了,为啥?累啊,关键还没效果啊。一会儿,人家不哭了,脸上还挂着眼泪,玩去了。再后来,日常生活中,我会经常跟她说:不合理的要求,哭也没用;合理的要求,不用哭,也满足。

所以,家长们,关于孩子应该有哪些好习惯、做人应该遵守哪些规矩,您要心中有数、有底气。不应因为您心情好,孩子学习成绩好,就可以不要求、不坚持。

孩子一旦养成不良习惯,改,挺难的。这时候更需要坚持。咱们的态度要坚决,但方法可以柔和些。比如可以通过阅读、游戏、体验等方式首先让他懂得或体验到这个不良习惯的坏处,然后再慢慢改吧。也要遵循早发现、一个一个来、坚持住的原则。

下面这段话,您听了可能会失望,但我必须说:大多数人都有一个或几个不良习惯,可能终生也改不了。比如,我从小到大就有挑食、偏食的习惯(毛病),如今50多岁了,也没有完全改掉。好在不伤害别人,对自己的影响也不明显。即使如此,在这个问题上,我也经常检讨自己,尤其在爱人、孩子面前,我经常会说:谢谢你俩这么多年忍受我的挑食、偏食,在吃饭问题上你俩是我的榜样。

所以,在上述建议基础上,坏习惯就是改不了,那就承受它对自己带来的不良影响甚至伤害。两害相权取其轻嘛。再不行,就耐心等待吧。这里以曾国藩戒烟为例,前几次戒烟,动静搞得都挺大,也没戒掉。最后一次反倒没有啥动静,终于戒了。为什么?就是自律吧。(此处推荐看《曾国藩家训》)

习惯养成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指导,还有生活智慧的提升。后者尤其需要反思,也就是“悟”。这个只能靠自己。有些道理也许走着走着就明白了;有些习惯,当自己想改的时候,就不用外人提醒了。

我们今天的教育分享就先到这里,希望能带给家长朋友们一些启发。下一期的话题是:从课外时间安排,谈合理使用手机。让我们共同期待吧,再见!

您的【在看】点亮更多法治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