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街上看到这样一幕:一个妈妈把孩子扔在车外,她自己坐在车里,车“轰轰轰”地响,这位妈妈作势要开走。孩子吓坏了,拍着车门拼命喊着“妈妈”。
后来,这位妈妈终于打开车门,但嘴里说:看你还听不听话。
这样的场景,这样的话语,我们经常听得到,甚至平日里我们也是这么做的。
其实,父母知道发脾气、打骂孩子是不对的,但依然会这么做。特别是刚吼完孩子孩子还是会与父母和好。父母会错误地认为:管教孩子最重要的是该严肃时要严肃,该凶的时候要凶。
威胁、恐吓、打骂,这些手段简单粗暴,还能立即见效。父母每次耐心尽失,无计可施时,感觉自己是迫不得已才这么做的。
然而,这样教养孩子的危害是很大的,孩子容易缺乏安全感,还会认为“暴力”是种有效解决办法。当他的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争执、矛盾时,他也会用这样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当你发现孩子特别难管教,带孩子是件特别累的事时,那方法一定是错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父母自身,只有父母不断地学习,不断修炼自己,才能在育儿路上少走弯路,找到一条最适合你与孩子的教养模式。
泰曼.约翰逊有一句名言: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
父母应意识到:我们对孩子的一言一行,最终都会进入孩子的潜意识,进而影响他的一生。
在这里,我想给出三条生活中与孩子相处的小技巧,做到这三点,不仅不费精力,还能轻松调和亲子关系。
先要做的是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在你的火气“腾”的一下上来时,你要学着深呼吸,把你的焦虑、愤怒降下来,等你的情绪恢复了,再和孩子沟通。并时刻提醒自己,耐心很重要。
因为人在生气时说的话,做的事大多是负面无效的,很可能只是发泄了坏情绪,但孩子的问题也会因你的态度而变得更棘手。
芃芃有一段时间吃饭问题让人很头疼,走着喂,追着喂,他还一不留神地吐出来。每天吃饭就是一场拉锯战,让家人精疲力竭。
有好几次,我都窝不住心里的火,拽着他连抖几次,想让他停止手中一切,专心吃饭。可亦亦用大哭表示抗议。
现在想想,真是不应该。除了泄愤一时爽,其它的问题没有解决,还会给他造成心理阴影。
孩子也有他的花期,按照一定的规律成长,不可能一直听话,不犯错。所以,下一次当你再忍不住生气时,先想一下,这过错是否与他们的年龄有关?十年后孩子还会这样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你就不必这么焦虑与较真了。
今年5岁的彬彬长得虎头虎脑,很是可爱。平日里,爸爸带得多,爸爸对他也是比较严厉的。一天放学接园,爸爸终于来了,彬彬依依不舍地和同伴告别,嬉皮笑脸朝门口走去,但他的书包没有背,一直拖着走。
这时,他爸爸看到后很生气,沉着脸,说:背起来。彬彬没有背,依然拖在地上,彬彬爸二话不说一把把他的书包扔得老远,然后自己开车走。这时彬彬被吓哭了,哭着鼻子,赶忙背起书包,低头认错。
平时里,彬彬爸也说:目前为止,我还能制得住这小子。
没有父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的,父母都想把最好的东西给予孩子。有些父母充满关爱,有些父母认为不打不成材。
他的妈妈没有立即把他打一顿,而是非常耐心地笑着说:这个孩子啊,将来长大了,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还是会变成一个大无赖呢?
就是这样包容的慈悲心和耐心,让他从小就能感受到父母对他的无条件的爱。孩子长大了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
表现优秀的孩子也不是一直都是好的,没有缺点的,关键在于他们的父母是如何看待和处理的。
一个人做事的动力来自他要有对现状的认知,即我们常说的责任感,孩子也不例外。
父母可以做的是帮孩子分析现状,并通过感同身受的理解,有效的沟通,让孩子明白,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拥有权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一定的义务。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把事做好。
而如果父母只是单纯地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他既不会建立认知,也不会建立责任意识。甚至在潜意识里,孩子会故意把事情做坏,似乎在告诉父母:是你要我这么做的,我做了,但不管用。
所以,有效的方法是多用提问代替告诉。通过提问,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意识到现状是什么,让他清楚未来可能有怎样的选择。
有一句谚语是这么说的:优秀的父母胜过一百个老师。
可以说,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启蒙老师,他们对孩子的影响,会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
因此,在教养孩子过程中,控制住自己,不用或少用大吼大叫对孩子;其次,爱孩子,特别是孩子有问题时,要帮助他。最后,责任意识从小锻炼,每一阶段都有相应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出孩子的主动性。
雨舟:天津平祥缘股份有限公司区域负责人。曾在一家国企做宣传工作15年,喜爱文字,在企业报及各类报纸上发表过100多篇优质新闻稿,同时在一些报纸杂志上发表过散文、诗歌等。喜爱演讲,是企业培训讲师,曾参加上五百余场演讲。
丰富的人生阅历,历练了坚强自信的性格,余生愿与志同道合的人,共赴每一场人生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