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开学后的“拖拉大战”,教孩子学会时间管理

“都催了5遍了,怎么还不起床”、“别看电视了,快去写功课!”开学了,最让父母头疼的的“大人叫,小孩拖”的战争又将上演了。

新观念·必须了解的3个新的时间教养观念

怎样培养孩子管理时间的能力?越来越多专家指出,在现今的忙碌时代里,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时间管理工具,而是新的时间教养观念。

管理时间的目的不是为了效率,而是为了好的结果

然而,做好时间管理,不只是为了加快速度、提高效率,而是为了享受更好的生活,实现人生的梦想。从德国时间管理大师罗塔尔赛·维特(LOTHAR SEIWERT),到美国成功学大师柯维(STEPHEN R. COVEY)都指出,传统的时间管理,追求速度、效率,却往往让人陷入与时间赛跑的恶性循环——教人运用各种管理工具,花十二小时的时间,做二十四小时的事,效率提高了,但人生的幸福感却没有提高。

在速度越来越快的时代,时间管理不再是与时间竞赛,而是找到个人生命的平衡点。在健康的身体、成功的事业(学业)、愉悦的人际关系和生命的意义上,取得最佳的平衡点。

很多父母教孩子时间管理,为了让孩子可以有更多时间念书、准备更多考试,为的都是提高读书效率。如果这样一直下去,孩子的成长就会偏差。

要解决时间不够用的压力,关键字不是“更快”或更有“效率”,而是用“合适”的速度,做“重要”的事。不再只是把“TO DO LIST”(待做事项清单)完成,而是把“TO BE LIST”(自我实现清单)实践。

因此,关于时间的教养,不是速度的练习,而是人生态度的建立。这种态度,来自于能够发觉内心真正感觉重要的事情,并学习把时间、专注力投注在这些重要的事情上。

时间管理是为了要达成目标,而目标的设定就会牵涉到:“我是谁?”、“我要实现什么目标?”、“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最重要的是要给孩子足够的自我探索、自我认识的时间,他们发现有兴趣的事情,就会愿意为自己设定目标,会在自己设定的时间内努力完成。在这种状况下,时间管理能力自然会好。

还要给孩子时间犯错,因为在犯错过程中可以了解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开始会去思考怎么解决问题,也就慢慢能抓准在真实世界里完成一件事情需要的时间,包括摸索、犯错、解决问题的时间都会思考进去。

时间管理大师赛维特指出:“好的时间管理,其实就是自我管理。”而自我管理的能力,需要配合孩子身心发展状况、大脑发育成熟度,一步步累积,无法速成。父母需要有合理的期待与适度的放手,例如,不该强求能力有限制的学龄前孩子,完全配合大人的行程;也不需再为正在锻炼自己规划能力的青春期孩子事事提醒。

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最需要的就是给孩子“时间”:给他时间长大、给他时间探索自我、给他时间找到人生目标、进而找到内在的动力,这过程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与对话,当然,还有父母的──时间。

若要对学龄前孩子要求时间管理,恐怕父母会被搞得又急又气,只有了解了学龄前孩子能力上的限制,才能给宝贝最有效率的引导。

这个阶段的孩子很多发展都还不成熟,“自我效能感”通常过度良好,这是基于演化上的目的,让幼儿可以敢于尝试、探索,因为这阶段的孩子最需要透过经验、感官来学习,而非知识学习。

但这种自我感觉良好的特质如果放在时间管理上,爸妈就会觉得孩子有问题。例如:孩子会觉得收拾积木只要十秒钟就好,事实上可能要收十几分钟。或是,他们会说:“等我一下,我马上就好!”结果全家在门口等了十几分钟。这时期孩子预估时间的能力通常很差。

这个阶段的孩子,大脑前额叶(大脑中负责计划、评估、管理、整合的部分)还没发展成熟,不太有自我监控的能力,很容易分心。

例如,要孩子去房间拿双袜子,结果拿了30分钟,走进去一看,他在玩托马斯小火车。爸妈可能会觉得这孩子是故意的,其实不然。幼儿出现这种“短期失忆症”,是因为他们短期记忆的容量还小,他们没办法把一件事情记住这么久。年纪越小,这种现象越明显,甚至到小学一、二年级,都还会有这种状况。

所以,爸妈不能强求孩子完全符合大人的行程,而应该调整大人的行程。凡是牵涉到这阶段孩子活动的行程,都要预留双倍时间。一旦出了状况,父母都能有时间去教他。在带领孩子的过程中,前期花越多时间引导他,遇到问题给他时间摸索出解决的方法,到后面,爸妈就越能节省时间。

大人的作息,就是婴幼儿时间的参照,父母本身作息很规律,孩子就比较能理解时间的脉络。父母可以建立一些生活仪式,例如睡前仪式——可以在孩子出生后,就开始在固定时间先帮孩子洗澡、喂奶,然后把孩子放到床上,放一段特别为孩子挑选的音乐,通常音乐一打开,孩子就乖乖入睡。

要幼儿做事情前,需要先有个预告,让他们知道事情有个次序跟先后。例如跟孩子说:“我们今天要先做什么呢?先去洗手,洗完手吃点心,吃完点心,到地毯上坐下来……”

到了幼儿园大班,就可以更精确的谈时间了。给他买一个可以看到时针、分针、秒针的手表,教他们看时间,看到指针如何改变位置。

可以把时间工具融入生活运用,例如,孩子抢玩具的时候,可以用计时器,告诉孩子五分钟后计时器就会响,就要换人玩;也可以利用沙漏,让孩子看到时间变化。

时间游戏可以培养孩子对时间的敏锐度。例如,可以让孩子去煮煮看“一颗蛋需要几分钟才能煮熟”;开车时预估从隧道入口到出口,一共花了几分钟;在火车站,让孩子去看看,下班火车几点几分到。

总而言之,建议父母先忘了“时间管理”这件事吧!在这个阶段给孩子一个稳定、规律的作息,并在生活中让他了解一些时间的概念,这就足够了。

从收纳开始,让他练习计划

脱离自我中心的幼儿期,小学阶段的孩子认知和记忆都变强,爸妈终于可以具体有效的带孩子开始学习时间规划,但要适度的放手,才不会成了孩子的时间祕书。

进入小学阶段,孩子能藉由具体的操作经验,做简单的逻辑思考;逐渐从非常自我中心的幼儿期,开始能察觉到别人的反应与不同的看法,并且对于事情的因果关系有比较好的了解。在认知发展上,大脑处理讯息与记忆的容量也变快、变大了。可以比较具体的教导孩子时间规划,慢慢的给予他一些自主权,并且练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但这个阶段的孩子,可以维持高度专注力的时间大约也只有三十分钟,尤其是小一、小二的孩子,很多时候只能维持不到二十分钟的专注力。强求他们安安静静写一、两小时作业或乖乖坐着听课,是不符合他们身心发展,也是没效率的。

外在的纪律仍很重要

这时期大脑前额叶的发展仍未成熟,孩子的自我监控、自制、判断力都还不足,他律(外在的纪律)仍是必要的,不适合在这阶段就让孩子毫无限制的看电视、上网、打电玩……在时间安排上,需要给予基本的界线,例如:“九点前必须睡觉”、“功课完成前,不能打游戏”之类,否则孩子一旦养成散漫、无纪律的生活习惯,就需要花更多时间调整。

一旦孩子能逐渐自律,父母就可以慢慢放手,给孩子更多安排自己时间的自由,但同时要求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起更大的责任。

从幼儿园跨到小学,孩子会从一个较松散的上课方式,进入到一个非常结构的上课方式——时间概念,就变得更重要。父母可以孩子逐渐进入到小学的时间节奏,例如,开始拉长孩子能够坐在位子上的时间;让他感觉一下,下课十分钟有多长,这段时间,足够做哪些事?

时间管理很糟的孩子,通常有一个状况,就是花很多时间在找东西,小学后家长要开始教导孩子把东西做好收纳,重要的东西都有固定摆放的地方,这是时间管理上的一个基本训练。一旦减少了找东西的时间,生活可以过得悠闲许多。

和他一起做计划表,刚开始,可以粗略、有弹性一点。孩子放学回家后,陪他聊聊今天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事,聊完后可以和孩子讨论接下来要做什么。可以一起看看家校联系本,确认每日回家的功课或需准备的事项。然后让孩子自己安排接下来他要花多少时间写功课,或其他活动,你只需要给他一个简单的提示,例如,八点钟你要签联系本,功课要在那之前完成。或是,功课写完,才能看电视之类。

从计划一日功课开始,慢慢的可以让孩子安排自己一周、一个月、甚至一学期的计划。可以给孩子一个专属的月历,在学期的开始,就教他在重要的日子做上记号,例如:他自己的生日、期中期末考、运动会、兴趣活动等。可以教他一些颜色管理的技巧,例如,考试日期用红字标示,蓝字代表比赛,绿色代表好玩的活动等。

父母要去观察孩子转换的能力,有些孩子转换能力很好,玩过之后,马上可以收心念书;有些孩子一野放,心就再也收不回来。如果你的孩子本身切换能力很差,寒暑假结束前,一定要提前收心,要慢慢营造感觉。有些很难收心的孩子,即使是放假,也建议让他的生活保持一定的规律。

现在的父母、孩子都忙,大人常习惯要孩子赶快,却可能忽略掉孩子的生理状况。其实,孩子每天从学校回家,就如同大人刚下班一样,身心上都需要放松、调整一下。

如果时间允许,孩子放学之后,可以先带孩子到户外跑跑,不用急着赶往下一个行程。或是让孩子先吃点点心、洗洗澡,再开始写功课。有了一个转换心情的空间,他反而会比较容易进入好的学习状态。

每个人转换心情方式不一样,爸妈可以多了解孩子的状况,给他一点放空、充电的时间,但要提醒的是,研究显示,电动游戏之类都是属于“耗电”而非“充电”的活动,花太多时间在这上面,通常会让人觉得更累,需要有所节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