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孩子借网课为由充值数万元玩游戏,妈妈看到账单傻眼了

福建福州。陈女士的母亲发现手机微信里的钱越来越少,明明自己都没有用,后来调取银行全部账单,发现足足少了20000多块钱,看到金钱的去向,陈女士一下明白了,是10岁的儿子借着上网课为由,把外婆手机里的钱拿去充值游戏了。

陈女士的孩子今年10岁,因为是单亲家庭,平时都是跟外公外婆居住在闽侯。而陈女士则在市区工作,因为疫情原因,从3月份开始学校通知上网课,孩子外婆就把手机给孩子用。

平日里,他们也没注意到孩子用手机玩游戏,一直以为孩子用手机是在做作业,直到孩子外婆发现钱越来越少,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赶紧让陈女士来看一下,后来找到银行调取账单才发现,孩子把钱都充到了一款游戏中,每次充值都在上百元以上,甚至充值记录在一分钟一次,可以说完全“杀红眼”了。

后来,陈女士联系了收款方,并按照对方的要求提供了相应的证明材料,比如孩子上课时间、疫情证明等等,陈女士都照做了,可这一等就是两三个月也没有回复。于是她找到媒体介入。

后来记者帮忙联系了收款公司,一位工作人员表示,这件事他们之前就已经处理过,提交材料后他们要提交给游戏公司给回复的,这个时间他们无法保证,只要游戏公司给了回复,他们第一时间就会联系陈女士。

20000多块钱,这不是一个小数目,或许孩子对于金钱没有概念,但换成任何一个成年人,听到这些钱充到游戏里,恐怕都会心疼不已。那么未成年人充进游戏里的钱到底能不能要回来?

根据《民法典》第十九条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

陈女士的孩子今年10岁,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只能从事与其年龄和智力相关的民事行为。就游戏充值而言,未成年人没有经济来源,充值2万元与其年龄和智力不相匹配。如果其监护人对相关充值行为“不追认或不同意”,则可撤销。

不过,也不见得所有“家长”要求退款都能够退回来,这里要说的就是证据问题,对于游戏平台而言,主要举证履行监管义务方面的证据,对于是否是未成年人消费应予以退款的证据,则需要家长依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负责举证,否则就可能存在被拒绝退款或败诉的法律风险。

近年来,这种孩子充值的情况时有发生。我们也不能把责任一味地怪罪到游戏上面,这里也有很多家长的疏忽,比如支付密码孩子是如何获取的,有没有给孩子树立过一个正常的价值观和金钱概念。不管最终钱是否能够要回来,这些问题还是要在平时生活中多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