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父母视角看待年轻人不一定好

为人父母的经常用父母视角来看待年轻人,也要用自己的价值观来影响他们。其实,影响并不是很大,甚至微乎其微,也就只能改变自己,用宽容的心态开看待他们了。

倘若是孩子成长阶段,父母是能够轻易影响孩子的,只要让孩子听话就行了,不必要教育太多的知识和文化。传播知识和文化是老师的责任,父母只是传授基本的一点认知方法。可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成长影响很大。很多父母经常采用居高临下的角度来看待孩子,尤其是经常带孩子的一方。母亲经常带孩子的情况比较多,也就深深影响了孩子。要是母亲性格比较开朗,孩子的性格也会比较开朗;母亲的性格比较内向,孩子的性格也会比较内向。要是父亲带孩子,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他们经常采用居高临下的角度审视孩子,也会从自己的角度来理解孩子。只是,在孩子小的时候这种审视角度还可以过得去,要是孩子大了,成了年轻人,再用这种居高临下的角度就会被反抗。

为人父母的都知道,孩子成长过程中会有青春叛逆期。在叛逆期内,父母说话都不太管用,孩子会我行我素,甚至会干一些傻事,干一些违背常规的事,如果不加以约束和管教,很可能会出现违法犯罪的事情。但是,并非所有的父母都会放下身段,站在年轻人角度考虑问题,而是会用成人的眼光看待他们,用成年人的标准要求他们。其实,他们只是涉世未深的孩子,对很多社会规则不太清楚,甚至根本不懂,也不知道未来的前途如何,需要父母设身处地的替他们想想,规划一下,甚至只是鼓励一下就行。只是,很多父母不理不睬,以为青春叛逆期就是有点另类的思想,不理睬就是冷处理,冷处理就是不提倡,不赞同,让他们自己看出来,也就可以纠正不好的想法了。其实,父母作为长辈,总是高高在上,甚至有的父母把孩子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想打就打,想骂就骂,还不避讳别人看着。当他们打不动的时候,竟然惊奇地发现,孩子已经成了年轻人,成了不听他们约束的独立的个体。

那么,为什么很多父母都不能放下姿态从年轻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呢?自己也年轻过,为什么不想想当年的自己呢?因为他们一旦长期占据家长的高位态,就不会处在低位态思考问题了。就好像封建社会的官员们,长期做官,就不会以平民的视角思考问题了。皇帝更是如此,出生之后便是锦衣玉食,养尊处优,当天下闹饥荒的时候,晋惠帝说:“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要是老百姓都能吃上肉糜,何至于闹饥荒呢?晋惠帝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已经大大脱离了老百姓的生活。为人父母的也很容易蜕变为封建官僚,封建家长,大权独揽,一人说了算,别人提意见根本不管用。他们要独断专行,按照自己认为对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还认为自己思考的一定对,做的一定对,不会改变多少。人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我拼命挣钱让你花,你还不知道我的辛苦?知道辛苦就应该好好读书。

其实,家长无私奉献让孩子享受没有什么错,不过,拼命挣钱和孩子好好学习之间存在太大的距离,不能划等号。孩子没有打工挣钱,不知道挣钱的难处和辛苦,当然只能听父母的教训,要是自己出去玩,自己做作业,没有父母盯着,就会产生一些活思想,自己做主了。而父母并不想让他们自己做主,甚至要在花钱方面牢牢控制他们,以至于产生了负面作用。他们挣钱之后,会胡乱花钱,再也不听父母的劝告了。那么,能说父母的教育是成功的吗?

当然不能。父母教育孩子要节俭,自己认为没用的东西就不让孩子购买,自己认为没用的技能就不让孩子学,只是让孩子学一些赚钱的技术,而那些技术并非能长久赚钱,要是不赚钱了,再让孩子学另外赚钱的技术。只是,赚钱的技术很多,学的人也很多,很难保证孩子学了之后就一定赚钱。也就是说,在选择职业方面,父母有很大的局限性,甚至有的父母看到孩子成绩不好,就让孩子中途辍学,以至于后来管不了……

用父母的视角看待年轻人,经常会出现拿着别人家的孩子比自家孩子的情况。于是,出现了一个词汇叫做“别人家的孩子”。为人父母的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比自家的孩子优秀,就要拿来作对比,还要教育自家的孩子,要向人家看齐。而自家的孩子往往不服气,即便强调自身的优点,也还是会被父母轻易否决。毕竟,父母们以为看到了更优秀的孩子,而自家孩子跟人家一比,什么都不是,就要给自家孩子树立一个榜样。其实,自家孩子也不一定很差,只是比较起来有些差而已。社会还是比较宽容的,容许很多人都找到工作,容许很多人都在一个层面上竞争,也容许不同层面上的人搞竞争。孩子的成长应该放开一些,不能像封建大家长一样控制得太严格,也不能不走下自己的地位设身处地地替孩子考虑一下。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立的个体,一旦成长为年轻人,就不太好改变了。

为了减少代际之间的隔阂,还是主动降低身份,主动贴近年轻人,从他们的视角看待世间,从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