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语说:被宠坏的儿童往往认为独占鳌头才是生活的意义所在,并想方设法得到想要的一切。
TA理论指出,病态的自我状态除了自我状态之间的相互浸染,还存在某一个或两个个自我状态被排除的现象。
关于自我状态的排除,伯恩讲得很清晰。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本来应该是儿童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都具备,并能和谐转换。而排除了某个自我状态的人,则只能进入其中一种或者其中两种自我状态,另一种状态进不去。
比如,排除了父母自我,只有成人自我和儿童自我;排除了成人自我,只有父母自我或者儿童自我;排除了儿童自我,只有父母自我和成人自我;或者干脆排除父母自我和儿童自我,只剩成人自我;排除成人自我和儿童自我,只有父母自我等。
现实生活中,我们能看到有些人,整天忙于处理工作和各种事务,即使是在公司团建时,也无法放松,无法安于当下,其实,就是无法进入儿童自我。
这样的人,他会在大多数的环境下,或是跟大多数人员相处时,都让自己处于工作的成人自我状态下或者是中规中矩的父母自我的状态下。
但事实是,一个人缺乏任何一种自我状态,他的生活功能都得不到完整地发挥。
如果没有成人自我状态,在变化的环境中,就没有办法生存;如果没有父母自我,就无法和社会相融合;若是没有儿童自我,就无法享受生活的乐趣。
从现实的角度,父母自我更多的是遵循社会的规则,为了更好的融入社会,我们要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为了让社会和谐,家庭幸福,我们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价值,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成人自我是对当下的环境变化保持觉察并采取应对措施;
儿童自我则是一个人情绪、感觉的释放。三种状态缺一不可。
举个例子。假如你以前是在一个大厂子工作,厂长管理比较松懈,中午两个小时的午休,员工都可以拉起帐篷来睡午觉,大家都是如此,见怪不怪,也没有人管。
后来你跳槽去了一家私企,私企重视效益,业绩看数据说话,采用996工作制,中午大家都是在工位上吃完饭马上投入工作,没有休息时间.
如果你成人自我不在线,习惯性的进入了父母自我:这什么单位嘛?简直就是周扒皮,太不像话了,我们是员工,又不是驴子...或是你习惯性的进入儿童自我,吃完饭,太困了,管它的,我得在工位上睡会...
你用以前的工作环境来应对现在的工作环境,显然就不合适了。
因此,高德明老师在课程里讲过换心法,以此来调整自己的内在自我状态。负责任的说,换心法是非常好的,能让我们很好的对治自我状态的污染染和排除。当你发现自己经常习惯性的进入某种习气时,不容易转换自己的情绪时,冲动处理问题时,就可以采用换心法来改变自己了。
通常,一个人语言模式,就是习气模式,高德明老师说,当你改变了你的语言模式,你也就改变了你的习气模式。换心法就是让我们从自己的日常语言进行彻底的改变。
如果你总是习惯从负面去批评、评价他人时,那么,你就将自己的语言模式调整为正面、客观去评价他人;当你总是习惯于顺从、讨好他人时,你就将自己的语言模式调整为,更多的看到自己的需求和期待,正确的去表达自己。
如此,换心法的目的也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