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话多”和“话少”的孩子,20年后过的是截然不同的人生

好好和孩子聊天,多和孩子说话“废话”,就是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最近,偶然间看了一则清华教授彭凯平的访谈。

在访谈中,他提到了这样一个观点:

未来需要人工智能不能取代的人才,起码有两个特别重要的技能,一是复杂思维,二是沟通的能力。

在彭凯平教授眼中,说话正是人类最显著的优势之一。

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都曾因为“不会说话”造成了太多误解与矛盾,因为“沉默寡言”吃了不少“哑巴亏”。

“大部分影响生活的事情,你仔细研究就会发现,都是沟通不善而导致的。”

早在1861年,法国外科医生布罗卡就发现,大脑和语言是息息相关的。

近年来,随着脑成像技术的发展,科学家进一步证实了,我们的大脑中有这样两个位置,分别是:

而在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大脑中相应的区域也会被激活。

英国学者还曾通过实验,进一步证实了,如果大脑长时间受到大量言语信息的冲击,脑功能甚至都会发生改变。

结果发现,“话”多的双语者(可以理解为掌握,并大量使用两种语言的人)的灰质密度显著增大。

另外,实验还发现,灰质密度的变化还与年龄密切相关。

也就是说,越早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孩子大脑的灰质密度越高,智商也就越高。

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后,还发现:

“话多”的孩子不仅更聪明、更专注,在学习策略、问题解决、认知能力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他按照学历和岗位为标准,找了33个大学及以上学历,从事技术岗位或管理岗位的妈妈,将她们称为“高SES母亲”。

又找了30个高中及以下学历,从事无技术性和服务类岗位的妈妈,称之为“低SES母亲”。

他的实验内容,就是观察妈妈和孩子在家庭中的日常对话。

相应的,高SES母亲的孩子掌握的词汇量,也远远超过低SES母亲的孩子。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种差距并不是一星半点,而是出现了一个相差三千万的“词汇鸿沟”。

他们对42组专业人士家庭(也就是中产及以上的家庭)、工薪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儿童词汇量发展进行了长达两年半的跟踪。

专业人士家庭中,父母平均每小时对孩子说的词汇量约为2153个;

而低收入家庭约为616个。

到了孩子4岁时,专业人士家庭的孩子与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词汇量的差距已经高达3200万个。

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高收入家庭中,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更长,更重视和孩子的互动。

而低收入家庭中,父母疲于奔命,跟孩子的交流也更少。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曼就曾在自传中提到,父亲对自己进行教育启蒙的方式之一,就是聊天。

有一回,父亲和他一起读《大英百科全书》,读到了关于恐龙的部分。

“它(恐龙)有25英尺高,脑袋有6英尺宽。”

如果是一般的父母,可能念完这句话就结束了。

但费曼的父亲停了下来,还对儿子开启了“话唠”模式:

那意味着如果它站在我们家前院,就足以把头伸进窗户里来。不过呢,它也可能会遇到点麻烦,它的头太宽了,可能会击碎玻璃……”

如果想要收获一个优秀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学会聊天,在孩子的心中播下知识和智慧的种子。

网上曾有一份关于父母和孩子每天聊天时间的调查,数据显示:

“在4000个小学生家庭中,能聊10分钟左右的占34.53%;能聊20分钟的占27.14%;能聊半小时的占31.1%。

仅有7%的孩子每天能和父母聊1小时及以上。”

很多孩子不愿意和父母聊天,觉得父母目的性太强,每天聊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学习及作业”。

其实,想要跟孩子保持亲密,好好聊下去,只要掌握这几点就够了:

有一次,我在麦当劳用餐,目睹了一场糟糕的亲子沟通。

妈妈:“半个小时前才上的课,现在就忘了?”

妈妈:“那你倒是说啊!”

妈妈:“你这孩子,一天到晚什么都不说,跟个闷葫芦一样!”

其实,孩子小时候词汇量有限,再加上记忆是以形象记忆、短时记忆为主,面对父母宽泛的问题时,通常没办法给出一个完美的答案。

如果父母不了解这些特点,就会觉得孩子是在搪塞、敷衍,不愿意和自己聊天。

发现孩子没办法立刻回答自己问题时,父母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语言,用一种孩子能听懂、好理解的方式提问。

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画画、唱歌,通过更直观的方式,了解孩子的想法后,再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

不少父母称赞孩子的时候,只会说“宝宝今天真棒”、“真是一个有礼貌的孩子”、“好厉害呀”之类的话。

相比用单一的词语概括孩子的行为。

表扬孩子的时候多描述细节,不仅能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真诚,还能丰富孩子的词汇量。

最让妈妈惊讶的是,你洗完后,还懂得用抹布蘸干碗里的水,真的很细心,一看就是平时用心观察了。

我可以抱一下勤劳、贴心又可爱的你吗?”

能用“是”与“不是”回答的不要问

生活中,很多父母明白沟通的重要性,但却不懂沟通的技巧。

经常问孩子“今天开心吗?”、“上课有没有认真听讲?”、“记不记得回家后要干什么?”之类的问题。

等孩子回答“开心”、“听了”、“记得”后,就不知道该如何继续话题了。

其实,提问的方式比聊天的内容更重要。

父母可以在提问的时候多用“什么”、“怎么”、“为什么”等词语,调动孩子的思维、丰富沟通的话题:

父母以孩子的兴趣点切入,多样化地呈现问题,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孩子说下去。

“宝宝,看你今天这么开心,是因为老师带你们画画了嘛?”

“原来是老师教你了一种新的画小鸟的方法啊,真有意思,除了这种,你还记得哪些画小鸟的方法?”

父母提问时,可以要求孩子举例、叙述自己的经历等,让孩子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多元化地表达自己。

“今天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和昨天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哦,路程呀,那你觉得去学校的路程和去爷爷家的路程哪一个更近呢,为什么呢?”

“你是怎么知道的?”

最近,在抖音上看了一则点赞很高的小视频。

“听到我回来,就开始装模作样了吧?”

还有一次,女儿拿着92分的试卷回家。

妈妈不仅没有表扬她,反而质疑她是不是抄了同学的答案。

类似的事情多了,妈妈再问女儿什么,女儿都不愿意开口了。

当父母不确定前因后果的时候,宁愿保持沉默,也不要根据自己的经验随意猜测。

很多时候,孩子就是因为这些不确定的话,关闭了心和语言的通道。

“世界上最有征服力的武器是语言,一句话可以让一个人心情跌入谷底,一句话也可以让一个人重振力量。”

语言,既能成为孩子成才路上的垫脚石,也能成为栽跟头的绊脚石。

培养一个会说话的孩子,是父母一生的修行。

好好跟孩子聊天,多和孩子沟通,才是父母能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

别忘了文末【点赞】和【在看】噢~

*作者:可乐妈。本文来源于女儿派(ID:NVERPAI),关于养育女儿的干货,这里都有;关于养育女儿的苦甜,这里都懂;愿她们一生纯良,一生知礼,一世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