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我们刊发了“给孩子一个洁净的网络空间”系列报道引起市民广泛关注,很多家长关心如何发现以及控制网络“隐性危害”。为此,记者采访了本市心理咨询师、学业规划专家唐艳,从如何关注孩子触网情况,以及怎么防范这种“看不见的安全隐患”对孩子的侵蚀等方面给家长支招,切实帮助孩子远离网络“隐性危害”,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因为疫情和线上课的原因导致孩子对电子产品的依赖程度逐渐加深,从我接触的案例显示,孩子玩游戏、刷短视频的时间越来越长,一天可以长达8至10个小时,这不是一个好现象,对孩子自控力可以说是摧毁式的打击。”唐艳直接道出了心中的担忧。她认为15岁以内低龄孩子的控制力非常弱,只能判断是非对错,但是控制力远远达不到,成年人放下手机都很难,何况让一个孩子做到,更是难上加难。孩子知道玩手机不对但是控制不住,所以也会有沮丧和懊恼的表现。
不少家长和孩子会有一个误区,意识到玩游戏不对,认为刷短视频没什么问题。殊不知,短视频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比游戏还要严重。尤其是孩子身心发育的关键节点,也叫敏感期,造成的伤害是不可逆的,尤其是孩子思维能力、阅读能力、拼写能力、沟通能力与创新能力。“任何学习都是要体现出连贯性和持续性,然而短视频碎片化的信息没有连贯性也没有系统性,孩子只是被动接受。如果孩子的处理能力达不到的话,就会占用大脑本来处理有用的信息的时间和精力,垃圾信息在毒害孩子,这种危害更大。”唐艳不无担忧地说,很多家长还未意识到这一问题。
如果孩子被网络“隐性危害”所伤害,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不能一味把玩手机的责任推卸到孩子身上,家长陪伴的责任在哪?“以前的孩子虽然没有家长陪伴,但是有小伙伴的陪伴,没有电子产品的影响。而现在电子产品充斥在周围,家长的陪伴就显得格外重要。”暑假期间,家长有没有让孩子放下手机的合理规划,比如阅读、运动、绘画,亲子互动等,这些都需要家长反思和改进,而不是把问题推在孩子身上。
在唐艳接触的案例中,未成年人小芳(化名)跟着妈妈改嫁后,又有了弟弟,她在家中感受不到温暖,但是在某短视频平台却拥有不少粉丝,每个月还能有一些收入,但是因为小芳心智不成熟,长期沉迷于网络,最终酿成怀孕的苦果,小芳妈妈得知后后悔不已。“孩子沉迷网络体现了其社交需求,在家里得不到理解,在学校没有朋友,在网络上人际交往的欲望得到了满足。由于孩子接触到的信息良莠不齐,更迭速度又太快,尽早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培养人际交往能力是所有父母都应该明白的道理,这样才不至于被网络‘隐性危害’而伤害。”唐艳指出,如果家长没有这个意识,没有做好准备,就不能给孩子的学业乃至人生应有的指导和规划。
在被网络“隐性危害”攻击前,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一堵“防火墙”。家长应做到随时观察孩子上网课时的状态,及时制止孩子借网课名义玩手机的行为;网课后放下手机主动和孩子一起运动、散步,聊天。当孩子问一些奇怪的问题时,家长应该往深层次探究一下孩子的意图是什么,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甚至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如果家长无法做到上述几点,孩子和家长的距离将逐渐拉开,产生隔阂。孩子的诉求在家长那里得不到回应,久而久之就会出现问题。当孩子从网上寻求满足人际交往的欲望时,网络“隐性危害”离孩子也越来越近。
如何缓解亲子关系紧张的局面。第一步,家长要树立自己需要改变的观念,拥有共情能力,不能把责任都推到孩子身上。第二步建立和孩子之间的信任。家长要看见孩子的长处,肯定、接纳孩子,放大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无论发生什么问题,始终和孩子站在一起,共同面对学习和人际交往方面的困难,想办法帮助孩子,而不是站在对立面指责孩子,尤其不要让孩子感到孤立无援,做到这一点孩子就会感觉到父母的爱,僵化的亲子关系也会破冰。第三步,就是切实地放下手机,做到有效陪伴,远离网络“隐性危害”,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