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模式让孩子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甚至人际交往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有家长忍不住抱怨:“孩子天天在家捧着手机,也不知道是在学习还是在刷视频”“和孩子每天相处的时间变长了,矛盾反而变多了”……不少孩子则吐槽:“隔着电子屏幕上网课,我很难专注”“不能和同学见面,我好孤单”……
长期“宅”家、缺乏人际交往,会给孩子带来哪些问题?家长又该如何帮助孩子解决这些问题呢?
居家期间,孩子不能约小伙伴一起玩耍,跟其他人接触的机会减少,这带来的影响并非“少玩一会儿”或者“少聊一会儿”那么简单。
与他人互动在孩子的心理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社会化和人格发展的必要方式。从社会化的角度来看,一些人际规则意识和人际交往技巧可以在游戏的过程中建立起来。从人格发展的角度来看,人格健全成熟的标志之一是对情感的理解能力,既能够理解自己的情绪、情感,又能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做出恰当的反应。情感理解能力,就是在和他人的互动中一点一点建立起来的。
从这两个角度来看,减少和他人互动的机会,虽然不至于导致社会化和人格发展失败,但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
居家学习增加了孩子独处的时间,如果孩子无法妥善独处,则会产生一系列问题。比如,有的孩子独处时无法充分、有效地利用时间,导致学习效率降低;有的孩子独处时无法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导致孤独感增加;还有的孩子独处时无法很好地管理时间,导致作息紊乱。
居家期间,家长与孩子的相处时间增加。从刚居家时的“手中宝”“心头肉”到后来的“相看两相厌”,长时间在同一屋檐下共处,让许多家庭的亲子矛盾也凸显出来。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宅”家在所难免,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把“宅”家的不良影响减到最小呢?
1.鼓励孩子结交身边的朋友。如果孩子暂时无法与同学和朋友见面,不妨帮助、鼓励他就近寻找朋友。比如邻居家里也有一个同年级的孩子,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去和对方结识,结伴学习。家长也可以每天带孩子到楼下,找同小区的小朋友一起玩耍。不论是否可以交到新的朋友,勇敢去结识新朋友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人际技能练习。
2.让孩子利用网络和朋友保持联系。家长可以和孩子约定好,让他每天有一定的时间与朋友联系,进行语音、视频聊天,做一些有益身心的线上游戏等。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教孩子一些人际交往的规则、礼仪等。比如,当孩子想和他人视频交流的时候,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先询问一下对方是否方便,然后再打开视频。
家长也可以对孩子的聊天方式、内容给出建议。比如,告诉孩子不要只顾着讲述自己的事情,要学会倾听,交流是相互的;或者建议孩子与朋友分享一下最近读的有趣的课外书籍等。
3.帮助孩子充分利用居家时间。除了完成学校的学业目标,家长不妨花些时间,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提升自我的目标,比如练习钢琴并完成考级,看完某本自己一直想看的课外书籍等。为自己找到目标,制定计划以及执行计划的过程,能很好地锻炼自我管理能力。
4.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有些家长和孩子整天待在一起,但却缺乏有效的沟通,亲子之间没有情感交流。比如,有些家长和孩子在一起时只会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或者忙于自己的工作,对孩子的情感需求敷衍了事。这虽然看起来是在沟通和对话,但无论父母还是孩子,都感受不到对方的爱。家长除了关心孩子吃得好不好、学得好不好,还要问一问孩子今天感觉怎么样,做了什么开心的事情,有没有什么烦心事等。有了情感的交流,陪伴和相处的质量才会更高。
当然,居家生活不能总谈论感受,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些事情。比如,可以和孩子一起准备一顿饭、一起玩桌游等。家长和孩子良好的互动和情感交流,会成为孩子人际交往的示范,帮助其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