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大学打游戏,妈妈无奈陪读!早容忍孩子走一段弯路是种智慧

偶然看到一个大学陪读妈妈倒苦水,很震惊。一直以为孩子在18岁前需要父母的陪伴、引导和督促,18岁后,就可以自我约束了。没想到,孩子上大学了,父母还要陪读。

妈妈陪读的理由并没有特别之处,是很多小学、中学家长痛心疾首的事情:

孩子从小管得很严,一直学习优异,顺利考上985。但是孩子上了大学之后,就像变了一个人,开始沉迷网络、旷课、不写作业,挂科严重,有被降级和退学的风险。

我以为这是很罕见的例子,但是这位妈妈的一席话,引来3万多点赞,3000多条评论,共鸣者甚多,有不少家长吐槽孩子面临同样的窘境。

这样的现象居然很普遍,值得我们深思和重视啊!小学陪读、中学陪读、大学陪读,那孩子上班怎么办?什么时候是个头?

北大妈妈梅拾璎在《唤醒孩子的内驱力》中写道:智慧的父母,往往都会容忍孩子走一段弯路。弯路不可避免。人只有遵循规律,循序渐进地成长,每一步都经历磨难、不断反馈、自我纠正,才能在缓慢的变革中,稳稳地走向自己的目的地。

可以这样说,如果在孩子小时候,父母减少严密控制,给他一些空间,允许他走一点弯路,学会自我管理,孩子不至于在成年后还需要父母的管理。

梅拾璎的儿子钱小能也迷恋过游戏,妈妈教育过他,他不听,妈妈索性就让他去经历。但是过了一段时间,钱小能居然自动卸载了游戏,表示玩游戏没意思。

又过了几天,钱小能又开始玩游戏,这次妈妈特别淡定,认为孩子已经知道游戏是怎么回事,不会再沉迷。

妈妈这般姿态也是有理由的,她并没有放任不管,而是注意观察他。钱小能成绩不稳定,但是他自己知道差的时候努力赶上去。他贪玩,但是学习的时候也很拼,学习变成了不需要督促,自己就知道做的事情。

也就是说,孩子品尝过游戏的滋味,和其他事情一对比,发现游戏并不是能给自己带来永久乐趣的事情,所以自然就会停止。妈妈不插手,孩子反而能安排好自己的时间。

儿子的一个同学,小学开始玩游戏,上初中的时候是班里的倒数第一名,到初二依然不喜欢学习。

父母当然很着急,也经常给他讲游戏的坏处,帮他憧憬美好未来,但是并没有特别激烈地没收手机、电脑,因为父母担心激怒他,以后更无法沟通。

这样的状态持续到初二复课前,复课以后,孩子就像开了挂一样,忽然不打游戏了,签名换成“我要考某高中”。成绩蹭蹭地往上走,初二期末考到了班里的中上游,有实力考上市里最好的高中。

初三一整年保持着比较好的上升势头,最后保险起见上了市里排名第二的高中,学习一直很努力,成为鸡头。

听他妈妈说,孩子在家上网课那段时间,因为无暇管他,他跟疯了一样玩游戏,最后可能觉得玩过瘾了,没有什么挑战性,所以就开始学习了。

孩子醒悟就在一念之间,看似好像很突然,其实也跟父母、环境有关系。

父母努力工作,给他做出表率。父母虽然批评他的行为,但也给他自我改正的机会。周围要好的同学都很努力、都要考重点高中,他也意识到不努力没有好结果,所以就自我成长了。

湖北襄阳,26岁外卖小哥王威的故事想必大家有所耳闻。王威18岁高中毕业的时候,以590分的成绩考入中国农业大学,但是他大学期间沉迷打游戏,荒废学业,挂科严重,4年后他没有毕业,而是收到了退学通知。

王威退学以后,想做一些喜欢的工作,但是因为没有学历,没有技能,没有资格被录用。他只能去做一些对学历没有要求的工作,搬运工、外卖员、电话客服、体力活等等。

经历过社会磨砺、吃过一些苦头之后,他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于是,决定重新回去高考。有志向后,勤奋努力,只花了8个月时间备考,再次高考时考了623分,被西南财经大学录取。

这一次,他对未来的生活就有了清晰的规划,在上大学之前继续送外卖赚学费,上大学后做兼职挣生活费,还要发展兴趣、提升技能。

王威在8年的大好青春时光里,体验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终于明白自己该要什么,该过怎样的人生。时间虽然有点长,但自己摸爬滚打体会到人生真谛,自己会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相信,再让他打游戏,他也坚决不会涉足。

这就是自己去体验的价值所在。

写在最后: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孩子在成长中肯定会遇到一些弯路,如果我们每次都阻止他走弯路,孩子就体会不到生活的真正滋味。

孩子走弯路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心急火燎地把孩子拽回来,而是允许他试错,让他知道错了会有怎样的后果,感受这个后果给他带来的烦恼,不断反思自己,纠正自己,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

当然,父母也不是彻底放羊,撒手不管,让孩子自我毁灭,而是给予孩子理解和尊重,观察孩子,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孩子,让孩子不至于犯大错,最终走出泥淖,看到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