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闺蜜家里的经济状况不好,她说,已经把孩子的3个兴趣班缩减成1个,仅剩的一个兴趣班也摇摇欲坠了,正在犹豫下次还续不续费,而孩子的零用钱也直接停了。
为什么在幼儿园的时候有零用钱,现在反而没了?
新学期我就不能买个新书包吗?我想买个玩具,为什么以前可以,现在就不可以?
孩子“经常要这、要那”让闺蜜很苦恼,我很有共鸣:
同是天涯沦落人!我家里的情况其实和闺蜜差不多,的确近年经济状况一般,我家大宝也很不适应,以前她不需要“要要要”,我能给的,都给了。现在她的需求,总是被我拒绝。
我是很能理解大宝的,因为她曾经也过着一年2次长途旅行,兴趣班随便挑的滋润生活,但现在,都没了。
其实,孩子有需求不是很正常吗?而我们要做的,是让他们明白,什么是正常需求,什么是过分需求。不能把什么需求,都概括成“要东要西”对不对?
当家里经济状况有变,我除了调整了家里的开支分配,还做了一件事,告诉大宝家里的真实经济情况。
因为之前就对大宝有过一些财商的培养,她也已经上小学了,对数都有认识,能理解了。所以我给她详细展示了家里的收入支出。
当时,我把我和老公的收入列了出来。我提前一个月,用APP做了消费记录,里面每一笔的去向都清清楚楚。然后大宝终于知道,养一个家,那么多地方需要花钱:买菜、买水果、衣服、水电、兴趣班,甚至是电话费、油费、早餐费……
一开始,大宝还觉得爸爸妈妈收入挺多的,可以买很多很多雪糕和巧克力呢,但随着每一项支出,钱越来越少了,最近所剩无几,大宝就很紧张。
后来她问了一句:妈妈原来我们这么穷吗?我还能正常上学吗?
我说:我不觉得我们穷,基本上我们的生活都是能保证的,你绝对能正常学习,但现在的大支出就别想了。当然我们不会一直这样,爸爸妈妈也会很努力去赚钱的。关于零花钱,如果上个月有剩余的,我就会分给你,如果没有,那就不给。
后来大宝真的改变了很多,说实在的,在二年级整个学年,我都没有帮她买过一支铅笔。她说:想要铅笔很简单啊,上课表现好的孩子都能抽小奖品,里面就有文具,如果我抽到糖果之类的,我就和同学换。
还记得一年级的时候,她是那种吐槽老师奖励的铅笔不好用,铅笔到处扔的那种孩子。
大宝每天生活得很开心,人也不抠门,我也经常看她买礼物给同学。没钱的时候,她就不买,也没有不开心。实在很需要,她会提前告诉我,我觉得可以,就和她一起商量,能不能从其他消费项目中挤出来。
在控制玩具消费的过程中,她还自己做出了很多玩具,和妹妹一起玩。就像前几天,她发明了一个盲盒模拟游戏,拿了个快递的纸皮箱子,挖了两个洞,在里面放了一些象棋,大家轮流伸手进去,猜猜象棋上的字,规定的时间内,猜对多的,就赢。
她说:这是他玩过的最好玩的玩具。
虽然我家的经济收入少了,但大宝的收入倒是增多了,因为老人家给她的零花钱还在。生日、六一、春节,都是几百上千的收入。
她的钱都是自己花的,看过我之前文章的都知道,我和老公很注重孩子的财商培养,她很小就学会存钱,自己买的IPAD,买平衡车之类的。
我就记得有一次,我写文写得很晚,趴在桌子上忍不住说:我真的太累了。
大宝当时还没睡,看了我一眼,噔噔噔地跑回房间,把存了半年的上千块的零用钱放在我面前:“妈妈,这个给你,你休息一下吧。”
我当时眼泪都流出来了,觉得自己还能奋斗一下。
我妈妈是做童装的,自己是个小老板。我突然想起自己小时候,曾经有过一段时间妈妈总让我周末帮忙看铺,我当时大概读小学吧。
我当时很抗拒,为什么我要帮忙呢?好不容易放假,我也想休息一下呀,我上课已经很累了。
长大后我说起这事,我爸说那几年服装生意不好做,我们家欠了别人5万,在90年代,的确很多了。你还记得吧,爸爸我当时大晚上,还出去开摩托车呢。
我真没想到是这样,还以为大人故意折腾我,看不得我闲下来。因为我当时说换自行车,买个什么贵一点的学习用品,爸爸妈妈都是立马答应的。如果早知道家里那么艰难,我一定不会这样做啊!
孩子最爱的就是父母,如果知道父母的确有难处,他一定愿意和父母同舟共济的。
当我们经济困难的时候,我们坦诚以待孩子就不会有过分需求。而当我们的确很有钱,我们也不该瞒着,哭穷。
我从小就以为家里很穷,所以第1次诊断出抑郁症的时候,我自己给自己停了药,也没有继续看心理医生。后来我的病复发了,还越来越严重,这时候我才知道,家里是负担得起的。
想当年,我觉得某港中文的学费太贵,没敢报。因为从小妈妈就很严格,买啥啥都不给,零花钱是从来都没有的。后来我才知道,家里能支撑我上那所大学100年,妈妈还反问我,为什么当时不报。可惜,一切都晚了。
家人的蒙骗,让他们与机会失之交臂。
我们还听说过很多类似的新闻,为了几百块,孩子会去援交,因为丢了部手机,14岁的小孩跳楼了。
而这些孩子,家里很穷吗?不见得。他们只是不懂得钱与价值的关系,没有健康的金钱观。
作为家长,我们有钱的不炫耀,没钱不焦虑,对孩子坦坦荡荡,以身作则,孩子知道真相,自会做出成熟的举动。别以为熬着,日子都能过,别以为瞒着,对孩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