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厨房里做饭,二宝跑过来,委屈巴巴地说,姐姐弄皱了她做的小青蛙,还说青蛙很滑稽,她不喜欢被人说滑稽。
我简单安慰了她一下,就继续做饭去了,而二宝愣了一会儿,又去找姐姐玩了。
有人说,你家两个孩子都是女孩,女孩好说话,小吵小闹,家长不用管,也掀不起什么风浪。
这话并不全对。我家姐妹俩相差五岁,她俩真正吵起来,动静很大,换做以前,我也很头疼。
在我看来,姐姐比妹妹大五岁,她无论在语言上、或者动手能力上,妹妹都不是对手,我自然要关照弱小的妹妹一些。
其一,姐姐只是嘴上厉害,从来没跟妹妹动过手,妹妹也是。姐妹俩只是动口不动手,我就放心很多。
其二,我越向着妹妹,姐姐越反感,对妹妹也越不友好。
所以,姐妹俩发生矛盾,我该如何处理才好呢?
相信大多数父母和我一样,当孩子们之间发生矛盾时,会很关注。
于是,我们充当了法官的角色,去调解孩子们之间的冲突,给他们讲道理、说教,试图减少他们之间的冲突。
孩子们吵架,我尤其头疼,因为无论我怎么处理,都无法让两个孩子都满意,甚至在调解的过程中,我常常和姐姐发生争执,场面就更失控了。
到后来,一旦看到姐妹俩有冲突的苗头,我会提前离开一下,把争吵留给她们,起码我能清静一下。
次数多了之后我发现,孩子们之间免不了发生矛盾,我没必要过度反应,平常心对待就好。
虽然我不能阻止她们吵架,但我自己不卷入她们的战争,能清静一下还是好的。
作为一个多次见证孩子们争吵的妈妈,我想说,这需要经验。
有时候,姐妹俩发生冲突,是因为妹妹无聊了,于是去招惹姐姐。姐姐出于愤怒批评妹妹几句,妹妹觉得委屈而去找我告状。
妹妹喜欢看我为她出头,她觉得在妈妈这里找到了存在感。
姐姐故意激怒妹妹,也是出于对妈妈偏心妹妹的不满。
有时候,姐妹俩发生冲突,是因为其中一人做了错事,于是另一人去找妈妈告状,顺便邀功。
这种情况下,她们多半是为了从我这里寻找关注,让妈妈知道自己有多能干。
于是我渐渐明白,无论姐妹俩发生冲突的原因是什么,当我试着帮她们调解或者裁决时,只会让问题更严重。
而且,当我一次次解决这样的冲突时,我的经验值增加了,但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增长了吗?并没有。
等于我变相地剥夺了她们这方面的能力。
而且,由于我的介入,容易放大孩子们间的矛盾,也给孩子们造成一种错觉,觉得遇到一点小问题就是大事,就得分出个对错。这样不好。
其实,当孩子们之间发生冲突时,父母做好三件事,就能让孩子们学会和平相处。
即不生气、不介入、不怕吃亏。
这个方法是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提出来的,即三不原则,不生气、不介入、 不怕吃亏,让孩子学会与同伴相处。
尹老师说,这个方法不仅适用于邻里小朋友的相处,在多子女家庭,以及幼儿园或小学里,也同样适用。
尹老师解释,三不原则看似消极,意义却非常积极,它避免了成人的破坏性参与,而且也传递了一种信念:儿童有能力自己解决相关问题。
拿我家姐妹来说,她俩发生冲突,无非就是上面我说的两种情况,无论哪一种,只要我介入其中,为她们调解冲突,无论我怎么处理,都会得罪其中的一个,事情也解决不了。
而当我试着跳出她们的冲突,让她们自己面对时,我发现事情反而简单了。
原因也简单,我不关注她们了,也不偏袒任何一个人,她们从我这里得不到关注,觉得无趣,拌几句嘴,事情反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解决了。
他们调解过、讲过道理、也发过脾气,试图让孩子们停止争吵,可下次,孩子们依旧争吵。父母于是疲于应对。
其实孩子们吵闹本就是件正常的事,父母们没必要如临大敌,发脾气更没用。
当孩子们发生冲突时,父母们做好三件事,不介入、不生气、不怕吃亏,孩子们会慢慢学会和平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