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不好选择憋着,我错了吗?

前两天在网上看了一个视频,我仔仔细细从头看到了尾,还反复看了好几遍。

一个五岁的小女孩特别委屈地在哭。大人问她怎么了,她哭着说:“今天我也干活了,很努力地扫地了,你表扬了他们,没有表扬我,我很难受。”

短短几句话,就把“发生了什么事,我的情绪如何,为什么会这样”,讲的清清楚楚。

大人对她说明了理由,补上了道歉,还请求她原谅。

小女孩痛痛快快地接受了道歉,然后补充了一句,“你下次第一个表扬我行吗?以后我会表现更好。”

大人答应了,说:“那你下次别哭了,好好说。”

没想到,这时小女孩一脸真诚地说,“我也不想哭,只有逼得没有办法的时候,我才哭。今天就是心里难受……”

每一句都说在了点子上,精准表达了自己的委屈,还提出了改进方案,避免此类委屈再次发生。

同样被小女孩惊艳到了还有几千个网友。

有网友说,人家5岁就会的事情,我50岁还没学会。

还有人说,我委屈的时候都是憋着不说,还怕别人看穿心里的委屈,还不如小女孩敢于表达出来。

是啊,要说表达情绪,我们很多大人还真不如孩子。难怪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生活小片段,会得到这么多的共鸣和夸赞。

在小女孩表达委屈的视频下有个投票,话题是#你平时遇到委屈会怎么办#,有5个选项:

4、谁让我委屈就直接给对方明说

一共有5300多人参与投票,选择自己憋着的人将近60%,而明说的人只有15%不到的人。

一名网友代入小女孩的场景,她说,如果我是这个小女孩,我可能不会告诉老师为什么哭,会自己一直闷在心里。

大家发现没?我们好像对表达开心轻车熟路,打电话给家人,顶着凡尔赛的风险,也要暗戳戳地发朋友圈、发微博,恨不得分享给所有人。

可难过、委屈、甚至是愤怒这类的负面情绪,总感觉有一种负担,不敢表达,也羞于表达。

我们潜意识的想法是,负面情绪是不好的,积极向上才是我应该有的表现

昨天就有个朋友,在聊天时很沮丧地跟我说,她送孩子去上课外班,明明时间都要来不及了,娃还在那里磨叽,她实在是忍不住,吼了孩子。

结果,吼完之后,自责了好久 ,怪自己没有控制好情绪,对孩子发了脾气。

类似的感受,我猜很多老母亲都会有。当妈的人,谁不曾在娃睡着后,一边欣赏TA天使一样的睡颜,一边暗暗地后悔自己白天太凶太大声呢?

而且,你也知道的,情绪这种东西,越压抑,反弹越厉害,这个过程中造成的损失,会更严重。

它描绘的,就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传染所导致的恶性循环。

一位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

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图片来源网络)表面上看,每个人都在情绪产生的当下,识大体地压抑了下来。可实际上,压抑掉的情绪消失了吗?

并没有,反而会卷土重来,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或者是到了某一个爆发点上,新仇旧恨一起上,情绪像火山一样倾泻出来,攻击值翻倍。

我们这一代人成长的过程里,表达情绪的种子总是被用力地踩进土里。

小时候哭了,大人们总是告诉你,不要哭了,忍住;

你不开心,大人会很不理解,你一个小孩子心思怎么这么重,你看别人都乐呵呵地多好;

成年后,社会又告诉你,成年人如果连情绪都不能控制,又如何控制人生?

但是一个正常的人就是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啊,这恰恰是心理健康的信号。

小女孩一脸无辜地说,我也不想哭的,是心里真的难受啊。

难受就想哭,这是每个人身体的正常反应。

理解自己的情绪,试着接纳它,情绪有了通道,才会自然流淌,甘愿被控制、被管理。

这句很有道理的话不是我说的,而是一个叫罗素的英国哲学家说的。

放在情绪表达这件事上,理儿也是一样的。

有个心理学家SHAVERPHILLIP和他的同伴,通过数量庞大的研究调查得出,情绪的多样性比起一味地开心更重要,能感受到更多种类情绪的人,比那些只是感受到很多正面情绪的人更健康,更少被诊断出抑郁。

愤怒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边界在哪里,我不喜欢,我不愿意。

往往不是那么舒服的情绪,才会促使你去思考:发生了什么?我做错了什么事?……

土豆先生每次交朋友都属于疾风骤雨型,来得快、去得也快,我们去一个地方吃饭,他就能和隔壁桌的小男孩玩成了好朋友。

不过因为缺乏社交技巧,比如他总想领导别人,几次之后,人家就不爱跟他玩了。

那是肯定的啊。

但也是有了这样的情绪刺痛后,他才会开始反思、思考,这样和朋友相处是不对的,下次就会调整自己的策略,让自己变得更加受欢迎。

换言之,情绪本身并没有好坏,它就像是大脑输出的一组组数据,我们要做的,是学会去解读情绪背后的源头,并合理地表达、释放出来。

这时候可能有人说,我也表达了啊,但每次不仅得不到理解,还把事情搞得更糟,大吵一架。

这可能是因为我们表达的方式跑偏了。

小女孩的视频下面就有很多朋友提到,说这个女孩绝对是“非暴力沟通”的高手。

关于非暴力沟通,之前我在文章中也介绍过这个方法,(1.3亿人围观的这场夫妻争吵,到底是谁的错?)。

我今天特别努力干活了,我也扫地了,他们干的活你都表扬他了,可就是没有表扬我,我心里很难受。

陈述事实:我干活了,你表扬了别人,没有表扬我。

紧接着表达自己的感受,“我心里好难受,忍不住哭了”。

表达感受:注意,不是我的想法,而是我的感受,

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下次我努力了你看到记得来表扬我好吗。

5岁的娃应该是没有学非暴力沟通,之所以能精准表达,关键在于她明确知道自己情绪的源头和需求。

我伤心是因为自己做得很好,却没有被表扬。

我想要你来夸夸我。

别看只是几句话,我们很多人会走偏,变成了宣泄情绪和攻击对方,并且试图用这样的方式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错。

你就是不公平,我都做了却不来夸我,你就是不喜欢我!

但实际上,这样的表达会让对方感受到被攻击,下意识地自我保护,会辩解,给自己的行为找理由。

我哪里不公平了,我就是没看到啊……

明明是想要对方来夸夸自己,结果却演变成两个人的争吵。

因此,在表达情绪前想想,我情绪的源头是什么,我最终想要达成什么样的目的,然后为了这个目的去想办法。

妈妈生气是因为你跑到河边可能会遭遇危险,妈妈很担心,很害怕。妈妈希望你下次不要再去河边。

我很委屈是因为你都没有询问过我事情原委,就指责我,我希望你能多一些理解,在指责前先问问我的想法。

当妈后,鸡汤文总是恐吓我们,要控制好情绪,毁掉一个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对他发脾气这类的话。

一开始,我都是默默反省,告诫自己一定要控制好情绪,不要生气、要微笑。

因为情绪不是用来控制的,它需要流淌、表达、被看见。

说出来,解决了,事情也就翻篇了。

你好,我是李点点,5岁女儿番茄、9岁儿子土豆的麻麻,擅长用漫画和文字记录二胎鸡飞狗跳的日常,分享硬核学习资源和可信赖、有深度的育儿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