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代表委员建议,用“互联网+”手段促进教育资源普惠化发展
来源:搜狐教育
报道:芥末堆 吉吉
“通过互联网,让每个愿意学习的年轻人都可以免费获得一种系统化的高等教育”,“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打破教育资源不均等的鸿沟,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期间,,呼吁通过“互联网+”的手段加速教育资源的普惠化,促进教育公平。
全国、北京大学教授李晓明
全国李晓明:
利用互联网实现“全民义务基本高等教育”
“目前中国有 70% 的年轻人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高等教育,一般通过自学考试、成人高考等传统方法满足部分需求,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已经出现了全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全国、北京大学教授李晓明如是说。
李晓明认为,通过数年的积累与发展,两三年后全球慕课课程将达到 5000 门这个重要门槛。 “ 5000 门课是个什么概念?一所综合性大学的课程总数也就大致如此。当互联网上有了成千上万门慕课,我们不难意识到两点:第一,其中有足够多优秀的课程;第二,将若干相关课程组织成各种有意义‘套餐’的可能性会很大。“在他看来,在这样的视野下,能看到在中国率先实现一种”全民义务基本高等教育”的机遇,让每个愿意学习的年轻人都可以免费获得一种系统化的高等教育。
加速慕课的建设与配套支持也是李晓明这次带来的提案之一。
李晓明建议国内的大学可以将优秀课程彻底开放出来,并形成每套20门左右的基本高等教育套餐;然后免费向社会上的年轻人开放,进行套餐学习后给予结业证书,作为求职简历的一部分予以认可;最后鼓励有条件的大学和其他教育机构,为这样的学习提供有意义的附加服务,例如适当的面授辅导、师生见面、有监督的考试、身份认证等,进行创新的学历衔接,对于这类服务产生的额外成本,可考虑给予补贴。
“一个令人兴奋的现象是,很多慕课是‘自发’涌现出来的。它们大都是有关高校有了一种紧迫感,或是看到了一种机遇,或是希望跟上一个浪潮,自己寻找资源,动员教师们开设出来的结果。而以往,这类行动通常是在国家某个专项计划的支持下才能开展的。”李晓明认为,下一步加速大范围慕课的应用,相关方面应该提倡在知识产权的安排上坚持开放共享。
为此,他还建议借鉴国际公认的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简称CC)许可协议,既保护慕课作者的著作权,也排除影响开放共享的不必要障碍。
:
通过慕课推进民族理论政策教育
“有效利用慕课这样的互联网手段,充分整合民族院校改革探索与持续创新的成果,带动普通院校全面开设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期间,、广西民族大学教授樊一平提出这样的观点。
樊一平表示,在全球化浪潮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下,体现民族差异性、独特性的民族主义也再次形成世界性浪潮,与全球化的发展相伴而行,这种特征在2016年尤其明显。新形势下加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教育,普及民族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据了解,2014 :“在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含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下同)开设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然而至今,除了十多所民族院校和几个自治区的普通高校外,全国数以千计的高等院校尚未系统开设民族教育方面的课程。”樊一平坦言,其中的原因,除了历史惯性导致认识不足之外,许多普通高校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受限于民族教育资源的缺乏。
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了“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三大教育改革方向。樊一平认为,涉及到民族教育方面的改革,利用慕课等互联网化手段增加教育资源广泛覆盖或许是一个方向。
这次,樊一平也带来了《关于“精准发力,突破普通高等院校民族理论政策课程的开头难”的建议》,明确向有关部门建议,加快利用慕课等方式,普及民族理论课程建设和民族文化教育。
在今日的交谈会上,关于慕课,、广西名族大学博导龚永辉教授也表示:“除了课程内容外,与传统课程相比,慕课课程的明显优势在于它的互联网基因更强,注重开放性与互动性,而且以他们所制作的慕课为例,其中还加入了测验、讨论、考试等丰富环节,更好地提高了学员的学习效率。”
:
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打破教育资源不均等鸿沟
“应该通过慕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技术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覆盖,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重视新技术在实现教育公平、最终建立学习型社会方面的作用。” 期间,、西安工程大学校长高岭建议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打破教育资源不均等的鸿沟,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据了解,目前我国教育不均等主要表现在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等。比如,区域间教育资源不均等,东部教育资源优于中部,中部教育资源优于西部;以及因家庭经济条件等因素,群体间教育机会的不均等。
对此,高岭表示,随着互联网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核心目标是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学校互联网全覆盖,多媒体教室占普通教室比例将达到80%。
“目前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学校硬件条件已经有了改善,但软件方面比如优质的教学资源等还是比较稀缺,而通过‘互联网+’手段能得到部分改善。”在高岭看来,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情况下,一定要重视互联网在教育普惠化过程中的应用。他建议有关方面积极推动慕课和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构建,鼓励并支持各方参与在线教育事业。
他认为,通过慕课这种基于网络、针对大众人群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一个方面能够提供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让地处偏远地区的学生也能享受到顶尖学府的教育。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慕课手段加速教师培训来提升优质教师资源的供给,例如中国大学MOOC上北京大学汪琼教授的《翻转课堂教学法》课程已经开设十一期,累计培训教师 16 万多人次。
此外,由于教育资源与模式的限制,传统的教育体系中,与发达城市的学生相比,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很难得到一对一的教学辅导,学习的数据也很难得到记录与分析,帮助实时改进。针对这种现象,高岭则建议在实现学校互联网全覆盖的基础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目前国内部分互联网教育平台已经在积累分析相关的学习大数据,高岭希望相关部门也能重视大数据教学在欠发达地区的应用,做到真正因材施教,甚至在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技术的进步,做到给每一位学生配备一名优秀的“教师”,从而解决教育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衡问题。在高岭看来,在这些互联网技术的研发阶段,就应该把教育的应用结合规划进去。
“以大数据和信息化为代表的互联网在线教育,让教育资源可以更高效‘输送’到不同区域、不同阶层的学生手中,不仅可帮助他们进行优质教育资源的‘无差别’获取,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为每位学子更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教育路径,从而进行各类知识探索提供了便利空间。”高岭如是说。